【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以案说险丨 巧识非法金融广告谨防上当受骗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5日

“高收益、零风险!”“保本!行业领先”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见到过这类金融广告,不过,大家千万要小心!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些可能是违规金融广告。

一、典型案例分享

  1. 案例一

某机构通过电梯传媒发布了一张理财产品海报,广告语中写着XX理财,只选XXX!资金100%安全,15%高收益,告别死工资……”,该广告语还被加粗字号,标注在了海报 的醒目位置。

解析

  1. 案例二

某公司通过互联网发布多条金融产品宣传图文,文案中写着“每5分钟就有一个客户成功签约!在XXXX办的支持下,牵手多家优质机构”等话术。

解析该广告宣传与业务实际不符,属于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的行为。同时该公司还利用政府公信力进行不当宣传,误导消费者认为政府机构对该金融产品提供了保证。

  1. 案例三

某机构在其宣传手册中发布“震撼来袭XX产品”广告,广告中写着“点击官网查看详情,预期月化收益10%-20%······本投资项目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亏损,由本公司承担,投资人不承担损失”等内容。

解析上述广告系该机构抄袭其他公司产品发布,并未经营该理财产品。该行为属于擅自使用与他人相同、可能使金融消费者混淆的宣传册页,构成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

二、非法金融广告的常见特征

1.没有资质----未取得金融业务资质却发布金融产品业务广告。

2.无风险提示----未提示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

3.虚假承诺----违规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4.夸大宣传----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

5.假借名人效应----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6.有违法行为----违法宣传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内容。

掌握“三多”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多问】

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在不确定其真伪时,可以咨询相关监管部门。

【多想】

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前,仔细思考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是否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内。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

【多学】

互联网时代金融广告层出不穷,但是金融的本质仍无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金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