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端坐”需要正确解读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8日

“不准端坐”需要正确解读

也许是因为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因此,突然听到这“不准端坐”的指令,相信每个人都有脑洞大开的感觉,有人更是将其称为“人性的回归”。这样的课堂必然让学生格外轻松,在如此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自然是乐在其中。这也正是许多人为此大声喝彩的原因。当我们将这一指令置于寓教于乐的背景考量,那更是体现出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毕竟,学习需要认真,而认真并不意味着悬梁刺股! 

不过,如果我们由此而将“不准端坐”视为“人性化教学的回归”,甚至是完美无缺的教育理念而大加赞美,那也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允许学生甚至躺着听课,这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放松,有助于思维的发散,只是,凡事皆有度,课堂规则也必须考虑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可走动,可靠墙,可躺着”课堂规则用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用于名著鉴赏等课程,应该有其可取之处,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用于所有学生,用于所有课程,显然会无法收场。 

事实上,“不准端坐”这一课堂规则自身也存在着极端因素。允许自在地躺着,为什么就不能允许端正地坐着?我们可以批评端坐的不足之处,然而,坐着听课甚至就是端坐着听课,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更何况,端坐着听课并非毫无是处,而躺着听课和走来走去的听课,也并非毫无弊端。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畅所欲言的时候,来回走动的确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然而需要我们在演算的时候,来回走动应该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即便是思考问题,许多人也更习惯在冥然兀坐中,思如泉涌。所以,面对“可走动,可靠墙,可躺着”课堂规则,我们应该肯定这名老师的创新;而面对着“就是不许规规矩矩坐回座位”这一“条款”,我们更应将其视为调侃,而根本不应拔高到“人性的回归”这一高度。 

教育教学都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与彻底颠覆传统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传统的教育教育理念中,确实存在着墨守成规的因素,而名为创新实则折腾的闹剧也不在少数。作为一种尝试,我们理应包容,甚至也可以支持,而将其拔高为“人性回归”,显然是错误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