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需身体力行传承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7日

家国情怀需身体力行传承

中华民族以传统节日、习俗和礼仪等为载体,传承和沿袭五千年的文明,形成了内涵统一、风格各异的文化。这其中很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美食:三月三的蒿子粑,寒食节的青团、乌米饭,五月五的端午粽,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粥,等等。我们不得不承认,离开这些美食,我们的传统节日会或多或少地缺失一点应有的“味道”。而蕴藏在美食中的节日内涵往往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尝试,才能够体味。也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离开了上一辈人的帮佐,节日不仅过得简单,也会因为依赖惯了或者动手能力、时间有限,忘记或者忽略最起码的仪式传承和载体的依托。试问那些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紧密相关的美食,还有多少年轻人还会起早贪黑或者费尽心思去亲手制作,又有多少年轻人能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以美食为寄托,向自己的孩子讲述与之有关的传统和文化?我们经常说传统文化需要依托,需要传承,更需要很好地发扬。然而,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其实很多“实”的承载与寄托正不知不觉中因技能的缺失而被淡化,被超市丰富的成品和便利的网络购物所边缘化。多年以后,我们的社会和人们又能靠怎样的一种形式或实物去维系那些传统的文化?再下一代人,00后、10后们还会在传统的节日里,牢记住那些与节日相关又不可或缺的仪式或手工制作的内在意义吗?还会在端午节时想到,亲手包一回粽子,不仅仅是因为吃,而是为了纪念那位忧国忧民却无从报效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一个简简单单的粽子里其实满含着的祭奠与怀念?而这个节日的存在是为了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一抔清泉,如果你不伸出自己的手去触摸,只听别人的文字或语言描述,又怎能体会到那种真实的、沁肤的凉和澄澈的纯。一方热土,你不生活在其中、不成长在其下,又怎能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向往之、真正热爱之,又怎能做到拼尽全部的感情去知恩与回报。正如一片粽叶,你不亲手去包裹;一茎艾叶和菖蒲,仅靠远观,又怎能感受到其中所承载的其实正是一份家国情怀,对应的是历史人物一身浩然的正气与忧国之情。

在这个重视理想培树和以文化引导为重要依托的年代里,我们似乎对于传统文化在内涵和精神意义的知晓上,如何做到有效的传承与宣传,做得更多一些,然而也方法单一、成效甚微。在当代我们偏向于以教育宣传强调精神引领来注重文化的意义,而缺失了那些传统文化中需要亲手操作的技能和亲身体验的感受。有些事情,只有自己动手参与了,才能用心领悟,也才能觉出其中的真味从而铭记得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不愿承认,对于传统我们正在经意或不经意地淡忘。文化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不仅仅是独我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空泛地以文字书写的形式刻进岁月的长河,更不仅仅依赖空洞语言的说教与灌输得以传承发扬。铭记需要意识与载体的共同承托,有些时候,从自己学起做起,手把手教孩子们裹一个粽子、包一次饺子,采一回菖蒲、撷一把艾叶,煮一回腊八粥、种一颗树,这样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承方式可能比任何语言、文字的引导,都更为真实和深刻。毕竟,只有端午的粽叶才能还原和祭奠历史,才能最真实地裹系起厚重的家国情怀。(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