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乡愁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6日

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乡愁

 方言是很多人的文化乡愁,不同地区的方言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程度上讲,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口语式表达”,通过方言便能知晓文化的脉搏。当下,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人往往会因为一句乡音而倍感亲切,方言可以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方言的消失必将留下遗憾。现在,方言的使用逐渐变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孩子受到的大多都是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教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少会用到方言,方言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消失了。其实,方言可以与“双语”和睦相处,在不同场合下区别运用,这也是语言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保护方言就是记住“文化乡愁”。走在四川的街头小巷,听着街头的时不时传来的四川话,你会发现原来你已经身在蜀地;在江南水乡游玩,如果没有些许吴侬软语,总是感觉少了些味道。保护方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方言背后的文化,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方言,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经过了漫长岁月流传下来,方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值得去保护。 

保护方言,我们在行动。早在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是一种思路;在有些地方的公交车上,车辆到站时会先用普通话播报到站信息,紧接着一段方言报站,这也是一种思路。语言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只有在生活中频繁使用才能自然的把方言传承下去。 

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熟悉的方言或许会减少,或许会演变成新的方言,但无论何时乡愁都需要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