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解读:熏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0日

熏【熏燻】(xūn)

“熏”,异体为“燻”。会意字。

“熏”的金文字形是一个熏笼在烟火上熏烤的小篆形象。中间两点和下面四点为火。“熏”字又可拆分成“千”、“黑”。“千”为极多,为连续不断,为千言万语。“黑”中的“灬”为火焰,表明“黑”为火熏之色,里边的两点表示人被熏之后,除了两只眼睛之外其余都变黑了,或者说烟囱除出口之外其余都变黑了。繁体“燻”从火,更突出了烟熏火燎之意。《说文?屮部》:“燻,火烟上出也。”

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自学会使用和保存火种之后才开始吃上熟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火燃烧就会生烟,有烟就有烟熏的现象。《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用泥封住向北开的窗户,然后用烟来熏老鼠。烟因火燃而生,火烟炽热,人被熏到自然感觉很烫,“熏”由此可以引申为烧灼、火烫之意。《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我害怕夏天的酷热,担忧的心像是被火灼烧一样。

《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按五行的说法,南方属火。“熏”做名词用,指南风或东南风。南风多为暖风,烟熏在人身上也有暖热的感觉,所以“熏”做形容词时有温和、和暖的意思。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和暖的风从南方飘来,轻轻吹拂池塘边的树林。和风、小池、树影婆娑,描绘出一幅温暖恬静的画面。黄昏时分,天空似被一层薄烟笼罩,火红的晚霞熏染着遥远的天际,暖洋洋地触摸着大地,“熏”就有了黄昏的意思。《后汉书?赵壹传》:“至熏夕,极欢而去。”宴乐直到黄昏,晚霞熏染夕阳时,才尽兴而归。

“熏”本为烟气连续不断升腾散漫使接触之物受到熏染、熏烤、熏烧。后扩大指气体对所接触之物的浸染。烟气长期熏着物品,物品就会沾染上烟的颜色和气味。人也是如此。“熏”又引申指一个人长期接触某种人或事物,使自己的品行、习惯、学识、观念因受濡染而渐趋同化。受到好的影响叫“熏陶”,受到坏的影响叫“熏染”。生在艺术世家的人从小耳濡目染,受父辈们的熏陶,往往能很好地继承他们的技艺。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苏洵为文学家,其子苏轼、苏辙也都是有名的文学巨匠,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对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历史上曾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使儿子不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三次搬家。孟子最终成为儒家亚圣,不能不说与少年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很大关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环境对人的性格、品行的形成的确非常重要。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人,因此人要选择好的环境生活和工作,以防被坏的习气所熏染。

     父母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师不凡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工作热情,精湛的教学技艺,真挚的爱生之心,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胜过任何美妙的教育语言。家长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精神境界无不时刻熏陶着孩子的心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他们的人格、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教师、家长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孩子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中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