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浅析儒家“五常”的现代意义

文章作者:漳浦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8年01月31日

历经数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大可归纳为“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继承并完善提出“智”,到了董仲舒又提出“信”。究其内涵,这是对人的本性认识,既是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人设定的最高标准。

恻隐之心谓之“仁”,仁者爱人,最起码要不害人,这是做人最低的道德底线。社会的多元化,关系和利益的交织,往往使有些人受利益驱使而猜忌人、提防人,甚至陷害人。这样一来,人何来心安,何来坦荡,何来精神自由?故,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才能让自己平静生活、坦荡做事,换得精神的自由。这对自己的人际和事业都是有帮助的,不会害人的人,谁人不放心与之为友,谁人不放心与之共事?所以,心常怀“仁”者,人缘好、机会多。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

羞恶之心谓之“义”,义者助人,最终要能帮助人,这是做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做错的事,会感到惭愧;对别人做错的事,会感到憎恶。这是一种正义之心,是一种准则。再高境界者,则是从善嫉恶,乐于助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再厉害的人都无法脱离社会,也就是说不可能永远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而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往往需要给人以帮助自己的理由,或出于利益,或出于情感。这也是社会个体之间互助、互利,最终协同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规律。所以,心常怀“义”者,积淀厚、路子宽。正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

恭敬之心谓之“礼”,礼者敬人,最基本要尊敬人,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礼仪。每个人,在社会中必将与人发生关系,相互之间的态度关系到彼此的回应。简单地说,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第一感官印象,决定着相互接纳的程度,进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才能有进一步的沟通、合作。所以说,懂得尊敬人,舍得丢下架子谦恭待人,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尊重,是为了给自己长面子。在现在的社会,大家需要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不懂得重视礼仪往往是要碰壁的。这即使是在熟悉的人之间、亲人之间,也同样需要相互尊敬。所以,心常怀“礼”者,处世顺、常逢源。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非之心谓之“智”,智者明人,必须要明辨是非,这是做人必备的道德素质。人要分得清是非,懂得道理,这样才能坚守住自己的做人原则,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若是不能是非不分,必将困惑不堪,既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也难以做出正确决定。特别是当前社会复杂,信息需要甄别,善恶需要分辨,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会迷失方向。心常怀“智”者,有主见,善抉择。

诚实之心谓之“信”,信者诚人、应该做到不骗人,这是做人应有的道德修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不惜信誉,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契约精神。它要求政府诚信,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有法不依;要求商业活动诚信,不要毁约弃约,更不要坑蒙拐骗;要求社会交往诚信,不要轻诺寡信,更不要作伪撒谎。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恪守信用,爱惜声誉,这样我们才能在提出要求时得到响应。心常怀“信”者,讲规矩,惜名节。

新时代,我国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现代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