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争优 争先 争效|田老板的“蚝门”故事

文章作者:诏安联社01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7日

2020年,漳州市诏安县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的称号,梅岭镇的田厝村是最早尝试海上吊养牡蛎的渔村。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当地蚝农试养三倍体牡蛎获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梅岭镇无工业污染的海洋环境,水域风浪小、水质稳定、水温常年稳定,这片纯净海域出产的牡蛎无论是质量还是口感都是得天独厚。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诏安农信联社以“一县一品 贷动‘闽’生”为契机,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率”行动为抓手,做优、做活、做实普惠金融、民生金融和绿色金融。针对“育苗-海上吊养-深加工及销售”牡蛎产业链的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创新推广“蚝快贷”特色信贷产品。而“蚝快贷”因其纯信用授信可达50万元、贷款期限灵活、可三年循环或不可循环、利率最低化、最高额度达到500万的产品优势特色,深受当地耗农亲睐,有力助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打响了“中国牡蛎之乡”名片。截至2023年3月底,诏安农信联社已发放“蚝快贷”1145笔,金额2.2亿元,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

  在当地,牡蛎也叫蚝,是闽南话的俗称,三倍体牡蛎也叫生蚝。走入梅岭镇田厝村,年轻帅气的牡蛎加工厂老板小田,向前来走访客户的诏安农信联社副主任张友生讲诉起他的“蚝门”故事。

  

  田老板从事牡蛎加工及购销近5年, “蚝门”是他新近成立的一家水产公司,公司主要收购本地的生蚝净化后销售全国各地,去年生蚝加工及购销纯收入约120万元。

  “从海上田园到餐桌的无缝衔接,最后一步,就是把生蚝送到暂养池暂养。经过24小时的净化处理,可以让生蚝吐出多余的泥沙,以保证送到顾客手中可以达到最完美的口感”。在田老板的牡蛎加工厂,清洗牡蛎使用的是来自再净化的纯净海水,流水线上的个人用高压水枪冲洗掉牡蛎表面的泥沙和藻类。清洗完的牡蛎被运输到分拣机上,由分拣机根据牡蛎的不同尺寸重量进行筛选。

  田老板对创业初期的艰辛记忆尤深,打开话匣介绍他的“蚝门”生意经。“我是夫妻一起创业的,创业初期,从信用社获得"蚝快贷"50万元起步,我看准时机,先做加工走生鲜市场,虽然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我采取稳健经营,薄利多销,提高销售份额,创业第一年就初尝胜果,赚了六七十万元。”

  撸起袖子加油干!田厝村的牡蛎特色产业美好的未来令人期待!在牡蛎加工销售行业滚打摸排多年的田老板,今年再次向农信社申请“蚝快贷”100万元,扩建了牡蛎加工厂,添置了机器设备,重新招收电商销售的员工。在田老板的牡蛎包装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分级后的牡蛎装箱,进行冷冻保鲜,然后直接寄出;将每个生蚝都利用机器贴上标签,然后再装箱销售。据悉,全国餐桌上平均10只牡蛎中约有1只产自诏安,通过冷链送货,在8-16个小时内即可运抵全国近500个大中城市。“今年我计划加强电商销售,一是生鲜行业足够大,非常有机会孕育出新的财富;二是生鲜行业的电商渗透率还是较低,从更长远的未来趋势看,这种销售模式让牡蛎加工产品不愁销路,我有信心做大做强做优”。田老板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