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重温《王阳明心学》之感悟

文章作者:永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9日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每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但要天时、地利,更要人和。

近日,我在重温《王阳明心学》之时感悟:“人想有所成就,一是要对事用心;二是要学会与人沟通。”这两点若是做好了,成就事业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王阳明的心学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一门国学,尤其是习总书记,在多次场合,多次提到他的心学精髓(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为六字真言,即“心即理”和“致良知”。主要体现为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通过学习,使我得知王阳明心学内容的三个层级: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心即理,就是说天理,人本来就有的良知。人只要听从自己良知的召唤,从良知出发,对良知忠诚,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因为完全凭借的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判断,不受外在的道德判断左右,所以就可以把外界的毁誉荣辱看淡。

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

致良知,良知指的是能分不受其羁绊。清善恶的品德和能分清是非的智慧。主要是通过内省和事上练,定期对自己进行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倾向、坏毛病、坏习惯,然后有意识地用行动去克服。并把所学放在事上去练习,去检验。

二、王阳明心学的启示

经过对王阳明心学的温习,由此来看:面对当前市场上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人想有所成就,一是要对事用心,即要用心去经营你的事业;二是要学会与人沟通,即要真诚的与你经营事业的相关人员(含客户、团队成员及上级领导和同事等)相沟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俗话说:“资金靠流动,团队靠活动,成功靠行动。”因此,成就事业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加强执行力,通过落实六字真言,即“心即理”和“致良知”的过程,来达到成就事业的目的。所以,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修心

信心为一切立德之母,只要有了足够的信心,就可靠愿力(愿景)实现突破。王阳明认为:“天地间所有的事都源自我的心,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我心的问题。”所以, “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其实每个人都具有成就事业伟大的基因,人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想掌控世界,必先掌控自己的内心。因此,树立信心也就成为强身、修心的第一要务。

(二)勤学

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王阳明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所以说成就事业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

(三)改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这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观点,就是人时时刻刻需要砥砺警醒及需要自省的人生精神。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四)管控

常言道:“有目标,不执行,等于零;有执行,不监督,等于零;有监督,没结果,等于零;因此,我们就要在执行上下功夫,在执行上进行奖罚,在执行上加强管控。

这样,我们只要坚定正确方向、方法得当、方案可行,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边做边改;并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处事上磨练,进行有意识地用行动去克服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惯。成功就会实现,目标就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