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荐读

文章作者:永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2日

雨果曾说过“书籍是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阅读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你明灯般的启迪,指引你前行的方向,同你的思想碰撞激起火花最后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共鸣,说来算的上无比畅快的体验了。我愿做那书海里的小海绵,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今天我想分享最近读的一本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以采访实录的方式,通过采访当时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的知青还有梁家河当地村民以及各界与他有过接触的人,使我们了解那个知青年代的习大大。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时囫囵吞枣只看了个大概,觉得采访对象说的无非是那些知青在梁家河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吃了多少苦,做了多少事,和当地人相处的怎么样,和一些他们记忆深刻的事情,对其中之艰难困苦没有深刻体会。

此次翻开它是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影响,想看看那个年代被扣上“黑帮子弟”的习近平,一个从首都北京下到延川被分配到梁家河那样的地方的知青,是如何守住他的初心,扎根基层,踏踏实实为梁家河还有赵家沟的乡亲们做实事,把自己当成黄土地的孩子。

首先,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也言传身教村民知识,在梁家河那样的交通闭塞,村民识字的不多的村子,习近平自己带了两个看着不起眼的箱子实则格外的重,里面装着满满的书一抽空就看书,一天体力劳动的疲惫也无法抹去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的热情。他不仅自己学习,还把书借给识字的村民,给不识字的村民讲一些外面世界的事,小到城市车辆多少大到报纸的国际大事他都说给他们听,在赵家沟时更是办起来了夜校,劳作玩一天上夜校听课村民们都乐此不疲,不仅学了知识甚至能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由此看来,习近平将知识的火把在偏远的地区点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水平,让一群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对那个他们遥不可及远方的世界有了了解,这对以后梁家河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是他既来之则干之的拼搏精神。那时的大环境下他身上背负的压力比其他知青多太多了。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成了大家口中那个不惜劲,能赚十个工分的好后生。他的那股劲无论是从知青开始时还是到赵家沟去亦或是回到梁家河担任村支书,他从未忘记要帮助村民们摆脱困境。他兴办了第一个沼气池解决了烧柴问题,带领村民办铁业社,办代销点,办缝纫社,办磨坊,他当时带领村民打的那个口井至今还是梁家河村民的饮水源,打下的淤地坝还是当地高产的地方,这一桩桩一件件不仅方便了一时有的甚至带来了长久的好处。习近平曾经把郑板桥的一首诗改动过几个字“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他知青岁月的体会。

最后,与他一直坚持向党组织靠拢密不可分。那个年代像他那样的“黑帮子弟”想要入党难如登天。但他从未放弃递交入党申请书,他的申请被拒绝了几次他就再递上去,越挫越勇越坚定他要入党的决心,他也曾想过他不如就留在梁家河建设梁家河,终于在新任县委书记的对他的调查考核下一番波折的入了党。我想他对组织的执着和他家庭的熏陶息息相关,知青岁月祭奠了他为民服务的决心,而入党成为组织的一员能更好发挥他的作用,实现他的理想。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我曾多次热泪盈眶,不仅是动容与梁家河人民对这个所谓“黑帮子弟”的包容与照顾,更是感慨这位群众的好后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将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点点滴滴,并在离开后一直心心念念那里的人民。当代青年人,应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