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代印记——寻找李白》有感
文章作者:永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1日
追寻时代的印记,让我们回望历史。那些熟悉的名字在纸上开始跳跃,幻化成鲜活的身影,演绎在历史的舞台上。其动人故事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其伟大成就指引着后人砥砺前行。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白,无疑是一颗划过盛唐夜空的璀璨明星。他打开了唐诗繁荣与发展的新局面,唐诗是烙在他身上的印记。由此看来,他因唐诗名扬文坛,唐诗因他走向高峰。
王志艳编著的《时代印记——寻找李白》一书,将李白的生平事迹以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其间不时穿插着李白的优秀诗篇。读起来有理有据,使得文章内容充实有趣。下面就此书所述内容和李白其人其事谈以下几点感触:
其一、李白是在文学艺术上是成功的。看待这种成功就像品一坛美酒,时间越久,其香愈浓。与他同时期的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中唐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晚唐皮日休和杜荀鹤分别评价李说:“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唐后千年,褒奖李白才学者,尽溢美之词犹嫌不足。
能有成就如此,离不开先天秉性和人生阅历。
“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白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梁武昭王九世孙。生于碎叶(今天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五岁时迁居四川青莲。童年时的万里跋涉铸就了他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入世情怀。李白为人生性豪放、狂傲不羁,这跟西域文化的熏陶多少有些关系。李白为人聪慧好学、志向远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后来一举成名,可见天性使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儒家学子通常都会选择游学。李白十八岁时,漫游四川。二十四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顺江而下,游览了洞庭、金陵。行至东南,游览了苏杭、东涉溟海、复至扬州,北游汝海、襄州……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一次游历,李白都能结交大批文人雅士,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期间曾供职翰林,后又历经“安史之乱”和“永王兵败”两件事情。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几次非凡经历为李白的人生阅历增添了许多内容,回想起来真是大喜大悲、跌宕起伏。但也正是这些阅历的存在,成就李白诗歌的新高度。
其二、李白在为人处世方面留有遗憾。古代知识分子主张“修齐治平”,并大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功得失。照此看来,李白在这方面的确是存在遗憾的。
“宦海沉沦,官场失意。”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李白,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喜讯:唐玄宗亲自下诏,请李白到章安供奉翰林。时来运转,正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惜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李白的仕途并不如意。他狂妄不羁的性格使得他红极一时,坊间热传贵妃捧墨、力士脱靴、醉草吓蛮书等趣事;但同时狂妄不羁的性格也得罪了大批权臣,为日后遭受排挤埋下了隐患。短短的两年时间结束了李白为唐王朝效力的政治生涯,除了供皇帝取乐外,没有任何功绩可言。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嫁与李白妇,何如太常妻。”这句诗出自李白的《赠内》,诗句虽带有戏谑的意味,但我认为李白的婚姻生活确实并不理想。他结过两次婚,两次都是入赘。先入赘许家,娶大唐前任丞相许圉师的孙女。后生一女叫平阳,生一子叫伯禽。五十多岁时,娶大唐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两次婚姻生活还算幸福,但是对子女疏于教育,致使子孙凋敝,实属惋惜。
李白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不平。少年时,意气风发,自信非凡;中年时,几经沉浮,大起大落;晚年时,身陷囹圄,郁郁而终。李白不平凡一生,在他的诗里,在我们的口耳相传里,也在孩子们的朗朗上口里。寻找时代印记,寻找李白,也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