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风有感
文章作者:罗文贤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5日
从马年春节以来,“家风”一词迅速传播。何谓家风就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代代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和家教传统,毋庸置疑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现在我们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家风及其教化作用,则是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中国历代名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垂范。北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就是说路上的行人看到某人的容貌举止,即使不认识这位是谁,但是也都知道这应该是司马家的孩子。也就是说司马家的家风、家训很好,也是做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和家教历来受到后人重视,曾氏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疏理他的治家法宝把“修身、齐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总结出了“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八字诀治家规则,他的很多家书中都体现了他继承发扬祖辈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对儿女倾心爱护灵活施教,对弟妹敦敦教诲大力提携,对妻妾要求恪守孝道守礼法,崇尚耕读、勤俭,重视孝道、友爱,戒骄奢的思想,留下了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在给女儿曾纪芬的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一个家庭的风气,性格与操守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道德和价值准则,一个家庭有没有好的家风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家风纯才能民风正,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要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家风的形成要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是由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使我们的后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深刻理解和践行后并体现在言行中。更应该加强教育,注重养成,成为每个孩子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要使他们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多看看书,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理应当人人都明白。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对家庭都要重视,对家风的建设传承以及对子女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