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批准设立“百行征信”—— 首张个人征信牌照正式诞生
文章作者:仙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
2月22日,央行于官网发布“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许可信息公示表”,许可“百行征信有限公司”设立,有效期至2021年1月31日。业内认为,这意味着行业期盼已久的首张“个人征信牌照”正式诞生。而早在今年1月,央行就已公示了百行征信筹备设立的相关情况,首张征信牌照花落百行征信也在市场意料之中。
据悉,“百行征信”的主要股东包括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及8家商业征信机构,分别为: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远征信有限公司、中诚征信有限公司、考拉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除了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之外,这8家征信机构分别均持股8%,而这8家也是业内首批获得个人征信业务试点准备的征信机构。
首张征信牌照终于“破冰”
早在2015年,央行就下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上述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但在试点两年多后,央行仍未对上述8家机构发放正式的征信牌照,直到“百行征信”面世,首张征信牌照才正式破冰。在业内看来,“百行征信”的诞生,也正是对传统金融征信覆盖不足的“补充”。
根据马上消费金融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央行征信中心覆盖的人群约为8亿人,其中有5亿人已具备基础的身份信息,具有征信历史数据记录的人群仅有3亿。简单而言,目前依然有庞大的群体未被央行征信系统覆盖,其信用记录游离在现有征信系统之外,而“百行征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百行征信的诞生,的确有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解决‘多头借贷’的难题。”马上消费金融助理首席风控官杨明表示,“百行征信”的设立对行业发展和风控而言均是利好,但构建“百行征信”的难点之一在于,各家机构如何平衡数据共享的资源以及利益。
信而富创始人兼CEO王征宇也认为,未来百行征信在股东利益分配方面,以及未来的利益中,都需要建立可行的商业规则和激励机制,打通利益关节,真正确保第三方独立性,方能成为有公信力的平台。
消费金融风控数据亟待征信补充
近几年来,消费金融发展的热度不减,而在征信不完善的情况下,借款人“多头负债”一直是行业风控的难点,因此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都在发展中积极寻求与外部商业征信公司的合作。
而从目前来看,在外部征信数据获取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布局力度普遍较小。根据网贷之家数据,在抽样统计的77家平台中仅30家平台披露了合作的征信机构信息,其中合作征信机构数为一家的平台达半数,不到1/4的平台对接4家及以上征信机构来扩充借款人征信数据。在征信机构选择上,各平台合作方主要集中在上海资信、同盾科技、芝麻信用、鹏元征信和百融金服这五家机构,而这五家机构的个人征信服务基本都覆盖征信报告、信用评分和反欺诈三类,且数据来源和数据量都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更好地评估借款人资信,降低借款违约风险。
以上海资信数据为例,截至2017年9月30日,其网络金融征信系统已累计签约机构1079家,共收录自然人3580万人,其中有借贷记录的自然人1492万人。
“全面的征信数据仅是基础,更重要的环节在于用户所提交数据的真实性核验、资信状况评估和额度确认。”网贷之家研究员陈燕玲指出,征信是消费金融构建大数据风控的基础,而平台在接入外部征信时也应该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借贷历史、消费行为、资产状况等是个人隐私,也受法律保护,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随意使用。而平台此类借款人信息侵权主要发生在外部征信合作上,部分平台会遗漏借款人征信数据授权条款,或者授权对象不明确,都会造成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