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为民 消保先行|以案说险之防范保健品诈骗

文章作者:厦门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6日

金融为民 消保先行|以案说险之防范保健品诈骗

案情简介:

2024年7月22日下午,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冒着烈日来到我行悦华支行,老人急切地要求工作人员将其即将到期的定期存款取出。大堂经理告知老人如提前取出定期存款,利息将以活期存款计算。经沟通,老人告知大堂经理其着急取这笔存款的目的是购买保健品,保健品公司声称会补偿损失的利息。大堂经理继而询问老人该保健品公司的基本情况,在得知该公司名称后,大堂经理立即上网搜索,发现该公司已涉案,且涉及多名老年受害人。大堂经理意识到该老人可能遭遇了“保健品诈骗”,立即暗示运营经理报警,并向老人普及反诈骗知识及相关的案例。在民警和支行工作人员长达30分钟的劝导下,老人最终打消了取款的念头,守住了养老钱

常见手法分析:

虚假保健品忽悠老年人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攻心”,子女、家庭应该对老年人从心入手,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这才是杜绝保健品诈骗的有效手段。以下为保健品诈骗的几种常见手法:

(一)免费陷阱。骗子在小区周边或者市场周围发传单,主要对象是老年人群体,“免费体验”“免费旅游”“免费鸡蛋”……等诱惑层出不穷,告知老年人凡持传单听讲座的可免费获得奖品。然而“免费”诱惑都在为“保健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推销做铺垫。

(二)冒用权威。骗子会冒用或者编一个听起来很官方、很权威的机构名称,打着公益的幌子,找一些所谓的“知名专家”讲课,不知不觉进行产品推销。

(三)夸大宣传。骗子对一些产品进行夸张的描述,将功效讲得十分离谱,甚至还有一些安排好的“托儿”“现身说法”,不少老年人对这类宣传心存侥幸,最终入了骗子的坑。

(四)嘘寒问暖。一些骗子利用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使用各种甜言蜜语哄得老年人乱了阵脚,对骗子百般信任,最终中了骗子的圈套。

风险提示:

广大老年人要增强防骗意识,不随意参加不明人员组织的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宣讲”、“公益”等活动,不轻信“包治百病”的所谓“神医”、“神药”。如有疾病或不适,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确需购买保健品,建议在医生、医疗机构等专业人士或机构的推荐下进行购买。一旦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请及时向子女、亲友、社区工作人员等求助,避免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