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融》 | 曹桂元: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

文章作者:厦门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3日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要”的精神内涵,为新时代金融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提升金融软实力、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充分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哲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优秀的商帮文化和金融理财思想。诚实守信、义利相兼、行稳致远、守正创新、依法治商等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形成的道德观、经营观、风险观、行为观和底线观的重要体现,与现代金融的经营思想一脉相承,与现代金融的治理理念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倡导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不欺诈、不隐瞒、不赖账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最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告诫我们“诚”是符合天道和人伦的基本道德,要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对待自己、社会和他人。历史上还有“商鞅徙木立信”“曾子杀猪”“季布一诺,千金不易”等大量关于守信的典故。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古代商人把诚信视为修身立命的一种品德,经营中将讲求诚信、履信尚义奉为圭臬,将“诚信”的代表关公尊为“武财神”,以不欺诈、不隐瞒、不赖账之举,赢得顾客信赖、市场口碑和社会尊重。如,清朝末年,北京的恒和银号关门歇业后,为了让本银号发行的仍在流通中的银票能够继续兑换现银,专门租赁了一处兑换场所,存续20多年后才予以清退,成为我国旧式金融践行诚实守信的典范。

倡导重义轻利、以义取利的经营观念,反对苟且谋利

中华传统文化向来尊崇重义轻利、义在利先,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儒家思想看来,恪守职业道德的生财活动都具有道德合理性,反之就不是正当的生财之道。如,孔子极为推崇道德对人们趋利行为的制约作用,告诫君子宜“见利思义”,对利的追求应受到一定制约,不失道义;勉励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传统商帮文化将“义内生财”奉为首要的经营理念,崇尚“一守信、二尚义、三取利”的商业伦理。如,晋商在经营票号过程中,既为商人提供了便捷金融服务,也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货币流通,还通过大量建造园林书院、兴办报纸、出版书籍等,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倡导量入为出、稳健审慎的风险观念,反对寅吃卯粮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居安思危”“行稳致远”,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朴素的理念蕴含的正是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稳健经营意识。如,早在西周时期,“量入为出”就是周天子的理财思想,也是西周王朝财政制度的总则;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了“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用”的观点。以上这些体现了严格核算的要求和稳健节约的精神,并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倡导的正统财经思想。又如,《礼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这种“积谷防饥”的思想折射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治国智慧。中国传统商帮文化也非常重视稳健经营,“资本集中”“将本求利”是旧式金融最基本的行事准则。一方面,将资金聚拢以形成强大的资本力量;另一方面,强化资本金约束,防止过度扩张,以应对市场的风险和同业的竞争。

倡导坚守正道、革故鼎新的行为观念,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哲理。中华民族早在3000年前就有了守正、创新的意识和主张,在先秦时期就出现“正”和“新”的单体的文字记载,其核心要义是“坚守正道”“除旧革新”。管仲在推行改革时要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就蕴含着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朴素思想。在中国旧式金融史上,许多钱庄票号不固步自封、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依靠守正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如,创建于清道光初年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其建立的经理负责制、身股制、福利保障制等制度办法,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期权股权激励等管理制度高度契合,体现了创新性和前瞻性。

倡导明法审数、依法合规的底线观念,推崇缘法而治、法不阿贵

中国古代就萌生了大量朴素的法治思想,如有《尚书》载“法者,天下之公器也”,《管子》载“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等。在财经领域,“依法理财”“明法审数”是古代国家对财政、审计等官员操守的基本要求,“明法”即按国家颁布的法规条文和规章制度办事,执法而不犯法;“审数”即对各项收支及各种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责任性差错。在我国商业贸易史上,古人运用“依法治商”思维,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如,我国商帮文化强调严守合规底线,百余年间票号就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掌柜和店员之间相互监督,东家和股东进行定期督查,辖属各分号的掌柜还会经常轮换。正是这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才使许多票号得以基业长青。

二、金融业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金融业的使命担当,也是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金融系统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大力弘扬“五要五不要”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之基、铸牢文化之魂。

坚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营造履约守信的信用环境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其对诚实守信有着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诚实守信和信用文化融入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全过程,不断夯实安身立命之本。要树立服务至上、诚信第一的理念,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水平,对客户、股东、社会和监管者做到诚信以待,以诚取信、以诚增信,促进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要坚持与同业、与客户、与员工的互利共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如实提示风险,不夸大宣传、不恶意误导、不侵害客户利益,将合适的产品通过合适的渠道销售给合适的人,传递金融正能量、展示金融新形象、争当履约守信标杆。金融管理部门要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教育,引导金融消费者讲诚信、守信用,培养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和诚信契约精神。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切实提高失信成本,营造全社会履约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

坚守以义取利的经营观念,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

鉴于金融具有服务实体功能性和产业自身营利性的双重属性,金融机构应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妥善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将功能性置于首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获得合理回报。当前,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但基础仍不牢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企业经营较为困难。对此,金融业要自觉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在为民惠民富民上下功夫,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担当,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升对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的金融服务水平,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也要在金融服务创新、科技赋能、配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采取无还本续贷等形式,继续向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减费让利,践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

坚守稳健审慎的风险观念,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金融业在本质上是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尽管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风险总体可控,但受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金融机构要把风险防控作为永恒主题,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如临深渊的警醒,提升风险防范和应对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对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要未雨绸缪,准确预判、有效防范。要强化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主动管理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金融管理部门要以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为重点,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丰富和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探索完善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机制,切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能力。要持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发挥中央和地方金融委的作用,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形成监管合力,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把金融高质量发展建立在高水平安全的基础上。

坚守守正创新的行为观念,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金融业要做到守正创新,就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遵循金融的本质和规律,笃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不断满足经营主体合理资金需求和居民群体财富管理需求,防止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自我膨胀、野蛮生长。同时,在科学识别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进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精准性,将更多资源配置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以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例如,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金融业要统筹投融资发展,根据科技企业的成长规律、金融创新的内在规律及风险特征,不断创新丰富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在科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综合运用风险投资、信贷融资、投贷联动、债转股、股转债、“基金+信托”、上市融资等模式,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注重增强资本市场培育新经济新技术企业功能,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坚守依法合规的底线观念,提高金融治理能力和水平

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金融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金融机构实现自身安全运营的根本所在。金融企业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天然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从近几年金融领域发生的经济案件看,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是案件风险的重要成因。因此,金融机构应牢固树立依法合规的底线思维,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各项规定制度,加强案件风险监测和排查,持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力求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各项业务的流程在制度的笼子内运行;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合规文化教育、案件警示教育,使其将依法合规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除以信任替代管理、以习惯替代制度、以情面替代纪律的行业积弊。金融管理部门要推动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敢于监管、严于监管、一查到底、严格问责,让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强化监管震慑,以强有力的执法用法提升金融监管效能,从而营造诚实守信、守法遵规的良好金融环境。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