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我的傻兄弟戴国榕

文章作者:长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0日

我叫戴福民,是长汀县三洲镇的一名退休教师。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小时候,我们一起插秧、放牛、割稻子,一道砍柴、锄草、拾狗粪,他是我最亲密无间的发小;青年时,他从军入伍,成为空军部队的正营级干部;长大后,他助力大鹏起飞,出任长汀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理事长。如今,对于他的身份,我更愿意这样介绍:他是我一辈子至亲至信的傻兄弟——戴国榕。

“他自小就是条硬汉子”

和大多数儿时的玩伴儿一样,他也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5个兄弟姐妹,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日子虽说清苦,我们一众玩伴儿却也常常苦中作乐,但是,不像那些捣蛋滑头的调皮鬼,从小,他就是那个硬气十足还颇有些倔强的家伙儿。

为了补贴家用,他下过田地、入过禽圈、去过瓦窑、打过零工,脏活儿累活儿重活儿他总是一肩挑,日子再艰难,却从未言过苦,工作再辛劳,也从未喊过累,攥紧拳头、鼓起腮帮,憋憋劲、咬咬牙,流汗却从不流泪,硬是都挺了过来;即使是做肥料搬运工,他也丝毫不含糊,多少工人中途退却,他却从不见停歇。许多工友都劝他用不着那么卖力,他却总是风轻云淡地摆摆手,“年轻人就该多吃些苦头”。生活的重压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更激起他的斗志,不怨天,不尤人,更不信命,“就是要与困苦抗争到底”,甚至不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机会。

不止是硬气,他还是头“倔驴”,认定的事情就算再难也会坚持下去。在他看来,“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在听到他想当兵的消息后,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泼了冷水,“连小学都没毕业,当兵能有什么出息”,质疑声不绝于耳,但越是如此,他就越是不甘,没有任何辩驳,却也没有丝毫妥协,笃定想法,认定目标,便毅然决然报了名,我知道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如我所料,一进部队,他便卯足了劲,立志发奋学习、努力迎头赶上,但因为底子薄、基础差,学习的过程一直困难重重,根本数不清受过多少耻笑与轻蔑,我无法想象到底是多大的韧劲与定力支持着他逐个击退“拦路虎”,但我始终清晰地记得在他入伍后与我的书信往来中“一定要混出一个名堂来”的字样几度深深印透了纸张,而来信中对于民间传言关于军中艰苦岁月种种情形的描述却只影难寻。

“他是我眼里的‘一根筋’‘铁公鸡’”

念着自小与他的兄弟情,在他转业上岗后,我总想着往后靠着他能谋些实惠,日子总算可以慢慢好起来了,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像我预想的那样。

1996年下半年,因为自家生活有些拮据,在他担任联社理事长之后,我便向他提出了贷款的要求。当时,农信社与农行刚脱钩不久,经营发展还面临极大的困难,因资金规模小,贷款指标也极为紧缺。为了确保贷款申请能够顺利获批,我曾设想提交“更加符合资格和条件”的申请材料,同时嘱咐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帮忙跟进落实审批事项。万万没有想到,满心的信任和期待换来的却是他的厉声批评与呵止,他义正辞严地告诉我,“要按规定办事,既然指标这样紧缺就该把它让给最需要的人”,此话一出,便没有再给我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丝毫未顾及兄弟的面子。希望的火苗就这样被无情地浇灭,我的心也凉了大半截,“明明贷的是信用社的款,怎么计较得比自家的还多”、“自家兄弟的事儿难道还比不上别人的事儿大”、“眼看盖个章就能解决的事儿,怎么到了他那儿就这么难办”,我心中的怨念迟迟难消。

往后,因为儿子退伍找工作的事儿,我又找到了他,希望由他出面打点能在农信社谋个差事,原本以为之前贷款未成的事儿能让他因为歉疚而多上点儿心,加之在我的理解来看,作为堂堂联社的理事长,招个员工绝对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他点头就铁定是板上钉钉了,没成想却再一次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招聘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一切都得按照规定来办”、“开了这个口,那就没有原则规矩可言了”、“给你行了方便,别人就不方便了”,这些话语又一次成为他推拒我的正当理由。可我却无法理解,为何在规矩与情感的天平上,他始终都选择站在坚持原则的一侧?!

在他的眼里,公家的利益比天大!贷款、进员这些大事如此,其它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是一样。看到他单位有好几部车辆,心想自己从没去过省城,在一次闲聊中,我便向他提起搭他的顺风车到福州转转,原本想着只是顺道搭个车,也不会给他增加额外的麻烦,肯定再没什么理由不答应了,竟没想到结果再次令我大失所望。他直接明确地告诉我,没有什么顺风车,他每次到福州都是自己乘班车。听过他的话,我久久没能缓过神,不明白是为什么。之后单位的驾驶员告诉我,因为单位派车的成本远远高于换乘客运、火车等交通工具,为了节省开支,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其它更需要的方面,他几乎从不坐公车出差!公事如此,自己的私事则绝对不可能!驾驶员还告诉我,每次出差住宿,因为舍不得花费太多,他总是去蹭培训中心的住宿场地,实在蹭不了,他也会尽量找住宿标准较低的宾馆,并且绝对不会自己单独住一间,而都是与同事合住。那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来不知道我这个兄弟竟然如此傻气,放着公家配置好的资源不用,非得这样“压榨”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都别想着贪便宜”!许久之前,我还曾请他帮忙借他工作电话联络一下远在南京当兵的儿子,同样一句“这是公家的财物,不能私用”便把我打发了,可见,“铁公鸡”的做派于他而言早已形成一种习惯,且根深蒂固。

“他是别人口中的‘及时雨’‘救世主’”

几次三番找他帮忙却始料未及接连被拒,我的心里对他已然起了隔阂、生了芥蒂,“他还是我从小认识的那个死党兄弟吗”,那几年,我常常这样想着,对于他的情感似乎也在一次次的严词拒绝后慢慢退却。相反,村里人对他的期许与寄托却与日俱增,对于他的情感,就像枯木逢春、久旱逢甘霖。

从2001年开始,为了改善村里凹凸不平、泥泞不堪的村道现状,便利村民的出行,他开始热心支持村道改建工作,只要获悉相关的需求信息,便全力出资相助。如今三洲镇的船头锚、关帝庙、石桥头背、石子罗、洋汕岭等路段,都有他当年倾注的心力,在功德碑上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据不完全统计,他在本村数条村道硬化项目上的出资额已超万元。除了支持本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一提到他,村里人还常说起他在2007年时帮助河田镇柳泉街的村道修建积极筹资募捐的往事。乡亲们说起他,眼里都闪着亮光,他资助的不仅是脚下的路和桥,也不仅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更是和睦融洽乡里乡亲的连心路、同心桥!

对于村镇的公共事业,他尽全力给予支持;对于邻里乡亲的帮扶诉求,他也都是有求必应。2006年,隔壁邻居戴求寿家因人口激增,居住空间严重不足,但因常年贫困,实在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用以扩建房屋,只能在狭小局促的空间里艰难度日,生活极为不便。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的老兄弟便主动拿出1.5万元借给戴求寿家,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只叫他安心收着,扩建时有什么困难只管随时招呼他。提及这段往事,戴求寿家至今仍满怀感激,对于他们而言,在那么困难的时候,我那傻兄弟的资金帮助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他们创造日后的和乐生活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多少年过去,在村边的老树下,在清澈的溪水边,在连绵的田地间,乡亲们还是时不时谈论起我那老兄弟帮扶村庄邻里的桩桩件件,他的名字早已化作乡亲们不断传颂的金杯口碑。

“他,还是那个老伙计”

一边是对我所托之事的铁面无私,另一边是对邻里乡亲疾苦的古道热肠,这个兄弟的印象于我逐渐变得有些矛盾、模糊,与我自小认识的那个他仿佛相去甚远,往后的几年,再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当我又一次回忆起之前关于他的林林总总,才惊觉老一辈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不假,他,还是那个老伙计,原来竟从未改变。

2002年,我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车祸,命悬一线,几乎快被夺去生命。在医院抢救的那段日子,我的老兄弟成了我们家的精神支柱,不仅要为我忙前忙后、四处奔走,还要时时宽慰我的家人。入院之初,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我未能得到较好的救治,连续昏迷多日,家人无一不为我担惊受怕,他更是每天都紧绷着一根弦,为我紧急联系广州军区医院的医生安排会诊;大笔的医疗支出让我的家人更添愁绪,他二话没说,又主动承担了我那笔大额的医疗费用。那段日子下来,他整个人都消瘦了,脸上倦容难掩,连衣服也顾不上换洗,但从始至终,他唯一关心的却只有我的安危与健康。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我的家人至今对他仍是感激涕零,而他却怎么也不敢承受我家人的答谢,只道是“尽了自家兄弟的本分”。

的确,他还是我那最熟悉的老兄弟。在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他在工作中的许多事情后,慢慢地,我已经能够深深体会他内心的笃定与坚守。“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是他处理事情的前提和底线,无论任何人、任何情况都不能逾越和触碰;而在保证遵循的条件下,他会竭力释放自身所有的能量,哪怕耗尽潜能。正因如此,遇上来城办事,我向他提出公车接送的要求时,他仍然会毫无疑问、不假思索地予以拒绝,但同时,他会自讨腰包为我预订住宿宾馆,第二天大早步行至车站为我送行。

是的,他还是我那最亲密的老伙计。回到家乡,即便我已成家,他仍会时不时叫我前去同住,一同回忆孩时的无间情谊,在他心里,兄弟情是一辈子的珍藏;他还会主动拉着我一起上山砍柴,褪去一身工作服,他依然是农民的儿子,有着劳动人民最质朴的本色和情怀,散发着乡村泥土的气息;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中始终记挂着他身后那些深耕劳作的父老乡亲,不忘初心,守望相助,为了农村的新面貌甘愿倾注毕生的心血,那何尝不是骨子里浸透着的铁血丹心?!

而今,他离开我们已六年,我对他的怀念随着时间的积淀变得愈发厚重深沉,却已无处安放。我知道他临行的挂念,在孕育未来希望的蒲公英种子纷飞之前,作为浇灌的园丁,我会将他的精神养分遍地播撒,让精神的时代脊柱在广袤的红土大地上不断生根、发芽、蔓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