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农信情 拳拳三农心——追记福建长汀农信联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戴国榕
文章作者:长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6年08月31日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心中装着是老百姓的事,进村入户竖起耳朵倾听农民的疾苦,处处为农民着想,走田头、串农家、访农民,和农民有谈不完的话题;
他是一个事业的带头人,为了农信社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一年365天几乎无休,即使身患重病、行动不便还坚持上班;
他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的真正内涵,诠释了‘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标准;
6年前,他因积劳成疾,把生命献给了一生之中最爱的农信事业,他就是长汀农信联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戴国榕。
虽然他已去世,但戴国榕的事迹和精神一直在农信系统传颂,一直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农信系统员工。
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不了解农民的需求,还有谁更了解?”
戴国榕常常和身边的同事经常这样说。
每年的冬末春初,他都亲自带领业务人员深入乡村走田头、串农家、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及农民的资金需求情况,及时筹措支农信贷资金,及早将支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
2008年年初,一场特大冰雹袭击了长汀县的几个乡镇,大同镇利星村由于海拔比较高受灾最严重,500多亩竹林拦腰折断,受灾户多达200多户,损失百万元以上。戴国榕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区域,踩着尚未融化的冰石,到户了解受灾情况,帮助村民和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把受灾情况及时反馈给政府,并紧急安排调运扶持资金帮助村民灾后生产自救和抢修冰灾损失的房屋。
“早上不到8点,戴理事长和信用社工作人员就骑着摩托车到我家门口敲门,说是要去山上看受灾情况。”利星村当时的村支书袁必林回忆说,由于沿途要劈开被折断的林木,原来只要走半各小时的山路走了快一个小时,才将戴理事长一行人带到还住在半山腰的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在老百姓的心中,戴国榕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儿子。他们都说,只要一到农村,他就有与农民谈不完的话题,农民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他,他就会尽其所能帮助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他经过十几次的深入调研,摸索出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在全省农信系统率先开展农户建档、信用评级工作,普及了小额信贷扶贫业务,农民只需带上“两证一章”(贷款证、身份证、私章)便可直接获取贷款,一下子解决了贷款担保难、手续复杂的问题。
这项举措广受农民称赞,由此改变了一些村庄的面貌。
长汀县大同镇新峰村,是一个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偏远山村,2万多亩的山林是村里唯一可以依靠的经济来源,当时村里为了摆脱贫困掀起了一股“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重”生产热潮,可是苦于缺乏资金发展生产。戴国榕得知这一情况,请来林业专家,带着信贷人员多次到新峰村实地调查,为该村垦复竹林、开通林区便道提供资金支持,经林业部门测算该村竹林平均密度每亩增加100根,每年增加收入可达500万元以上。
当时新峰村获得了410万的信贷资金,全村96%的农户获得信贷资金,当地农民办起了12家竹制品加工厂,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现在,提起新峰村的变化,村书记陈建荣总是百感交集:新峰村能有今天,多亏了农信社的资金扶持!
跟陈建荣一样,长汀县馆前镇严坊村烟农严金水也有着同样的感慨。
长汀县是全省烤烟生产基地,烤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馆前镇严坊村烟农严金水一家5口,多年种植烤烟,种烟技术好,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每年总是小打小闹。2009年春,他看好国家土地流转的好政策,来到濯田镇大胆地提出承包土地,规模发展烤烟生产,由于是跨乡镇,按当时规定当地信用社不能贷款。
得悉情况后,戴国榕决定打破成规,特事特办,规定烤烟种植大户均可在县域内跨区域办理贷款。严金水收到濯田信用社发放的15万元贷款后,承包了当地100亩土地,大规模种植烤烟,当年出产烤烟300担,产值2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在自已的家乡建起了新房。
“有这么好的信用社真心实意的帮助,我们烟农放心了,也不愁发不了烟财。”这是严金水道出的肺腑之言。
爱岗敬业的好榜样
“戴国榕是我们同事中最爱学习的一个,他想跟你学东西,就会死缠着你,直到学会为止。”与戴国榕一同从农行转到农信社工作的同事谢新华,这样评价戴国榕。
1987年2月,戴国榕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成为农行长汀县支行秘书股副股长。
从一名管理“三百多名士兵”的部队营级干部,变成了一名基本只能管“自己”的副股级银行职员,戴国榕并没有怨言。初始学历才初中的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向文件学、向领导学、向身边的同事学。一年后,他逐渐从转业时的“门外汉”成为银行业务的“行家里手”。四年后,业务素质过硬的他,一路晋升到副行长。
1996年6月长汀农信社与农行“脱钩”时,戴国榕转到农信社工作,担任县联社主任(为法人代表,后兼理事长)。他深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当上“一把手”后更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戴国榕深知“人服从制度不服个人”的道理,为了加强管理,与其他班子成员一道,反复研究,几易其稿,在全省农信社率先出台了《信用社各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制》、《违章贷款全额赔偿办法》、《干部竞争考核办法》、《信贷员工作日记制度》及《三项费用限额包干使用管理办法》等,从机关到信用社,从主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件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规章制度来对照、检查、约束。这样,全体员工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好坏一目了然,使单位上下形成“爱岗敬业、你追我赶、勤奋工作”的氛围。
在长汀农信社员工的眼中,戴国榕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一年365天,他几乎天天在岗,每天“早晨、上午和下午”上三班,从来没有拿过双休日加班工资。他几乎每天都是最早一个到办公室上班,每年大年三十都要到各乡镇信用社检查工作,大年初一还带队下乡慰问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
有一次,在前往庵杰乡长科村下乡调研的路上,戴国榕不小心拐了脚,同事们看他一瘸一拐的,特别辛苦,建议改天再去,他却说:“今天去不去长科村,脚都会痛,但如果没去,民田我还要再走这条路,还要再去拜访正在等我的农户,这不是我的风格。”这种“今天能够办的事情补拖到明天”的风格,也一直激励着长汀联社所有的员工。
去过戴国榕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的办公室,挂的不是字画,而是长汀农信社的三张发展图,一张是每年各项业务发展进展图;一张是每月完成计划任务进度图;一张是机关各部门每月工作计划落实图,那一条条上升的曲线,一组组不断增加的数据,一个个扎扎实实的红“√”,就象跳动着的欢快音符,无不凝聚着戴国榕及其同事们的智慧和汗水。
“用汗水凝聚智慧,用智慧创造骄傲”,正是戴国榕,带领全体员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09年末,全县农信社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4.46亿元、11.48亿元,分别比1996年与农行“脱钩”时增长15.81倍、15.64倍;经济效益由“脱钩”时的18个信用社社社亏损,转变为1998年社社盈余、2009年盈余4023万元。
克己奉公的好党员
提起戴国榕,也有人说“真傻”,甚至有点让人大跌眼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004年初,由于农信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县政府奖励联社班子2万元,并明确正职领导可拿奖金的50%。可是,戴国榕一分没拿,而是如数交到联社财务科奖励全体员工。有些人不免问他:“那是政府奖给你个人的奖金,又不是违法所得,为什么不要?你真傻。”
“是啊,我是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就凭我戴国榕一个光杆司令,长汀农信社能有今天的成绩吗?”他笑着回应对方。
员工们说,为节省开支,不管是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经常自己骑摩托车外出办事、调研。到省城开会、办事,不坐小车坐班车,不住酒店住培训中心,努力为单位节省每一分钱。有时在班车上碰到熟人问他:“戴理事长,你单位那么多车,怎么还要挤中巴。”
他就微笑地说:“我们单位是有好几部车,但去一趟福州,光过路费、油费、驾驶员的食宿费、停车费就得增加2000多元,我自己乘车只要200多元,信用社效益是靠一分一厘的利息积累起来的,大家不节省一点,你说行吗?”
戴国榕的发小戴福民动情地回忆说,有一次他到县城办事,错过了最后一班车,没办法回乡下,找戴国榕商量能否用单位的车送他回去。
戴国榕说:“用单位的车肯定是不行的,我帮你在招待所开个房间,你住一晚明天再走。”戴福民开玩笑说:“你用车送我回去只要花20元油费,开一个房间要花100元,不是更不划算。”戴国榕说:“20元油费花的是单位的,100元是我自己的,这完全不是一回事。”
戴国榕办公室的空调很长时间一直都没有装,在同事的劝说下装上了,可几乎都不用。他说:“装上空调,客人来我这里的时候就不怕热,没有客人来我只要开电风扇就可以了。”
“你真傻”的背后,原来闪耀着这样的人性光辉,难怪有人如此评价他——作为农信社的当家人,他始终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水准,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合格共产党员。
据农信社原基建部主任杨年生介绍,1997年单位盖大楼的时候,戴国榕要求大家不能吃施工单位一餐饭、不能拿施工单位一样东西。戴国榕严格要求大家,自己更是率先垂范,他每年都要拒收礼品、礼金几十次。他还有一本专门登记退还礼品、礼金的笔记本。有一次,他的爱人不解地问:“礼都退了,还登记干什么?”他说:“时间长了,不记就会不记得了,就会说不清楚了”。
十多年来,每次出差,如果没有必要的应酬,他的正餐总是一碗清汤粉或是一碗面条。这是一位手中掌管联社十几亿元资产的银行高管,这一碗面,在大家的眼里,永远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2010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感觉时日不多的戴国榕,拖着虚弱的身体,忍着疼痛,戴着太阳帽,叫来同事扶着来到农信社办公楼。到达农信社,第一句话,他就问身边的第一支部书记赖成贵:“我住院期间的党费已经帮我代交了吗?”赖成贵告诉他:“已经按照您的吩咐,足额交纳了。”他满意地点点头。
2010年5月,戴国榕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戴国榕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勤勉务实、清正廉洁,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农信的标杆 永远的旗帜
本报评论员
滔滔汀江水,拳拳赤子心。
戴国榕作为一位成长在红土地上的军转干部,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红土地上的农信愚公。
虽然他已离世六年,但他的事迹在大家的记忆里依然鲜活;虽然他的身影已经有些模糊,但他讲的话依然言犹在耳。
“我们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清清楚楚做事,不该拿的我们一分不拿,不该要的我们一点不要”,“我是单位的领导,是共产党员,打铁先得自身硬,‘公’字必须挂心头”、“该办的事雷厉风行,在办的事精益求精”……这些戴国榕生前经常讲的话,至今还在农信系统内流传着。这些话虽然普通,蕴含的“精神遗产”却熠熠生辉,令人难忘,令人敬重。
在戴国榕身上,我们看到他身为党员,坚定党的信念,忠诚党的事业,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生命最后时刻不忘缴纳党费,体现了一名普通党员对党的无比眷念和无比忠诚。
在戴国榕身上,我们看到他身为农民的儿子,以农为本,扎根基层,时刻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带着深厚的感情为农民群众做好金融服务,处理问题有办法,谋划发展有策略,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体现了一名农民儿子心系群众的朴素情怀。
在戴国榕身上,我们看到他身为农信社理事长,为了事业发展,爱岗敬业,顽强拼搏,履行使命,身先士卒,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一种善作善成的勇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勇于攻坚克难,取得了优异业绩,生动诠释了农信人求实奋斗的作风。
在戴国榕身上,我们看到他还有很多印记和标签:不坐小车坐班车,不住酒店住培训中心,不吃大餐吃小吃,不公车私用,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岗,拒绝收受礼品,不给身边人特殊关照,“摩托信贷员”,“狗不叫民相迎”的农金员……
时移世易,但戴国榕坚定的理想信念、诚挚的为民情怀、勤勉的求实作风、敢于担当的勇气、清正廉洁的品德,始终契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历久弥新,值得深深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