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为,来自一颗和善的心——孔子后裔青睐“观音卡”结缘少林寺
文章作者:泉州农村商业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4日
“我可以日行一善了,老祖宗的愿望实现啦!”在泉州农商银行营业部,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孔先生接过刚刚办好的“观音卡”,激动地说。
远在上海的孔先生,是“万世师表”、儒家圣贤孔子的第74世孙。日前,他从林向前行长的微信朋友圈中知悉泉州农商银行“日行一善·观音卡”正式发行,瞬间拨动了他最敏感的心弦,立即专程赶到泉州,来到泉州农商银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理了一张佛光闪亮的“观音卡”。孔先生面目和善,他专注地给自己许下诺言:“我会每年往卡里存一笔钱,用以及时行善,也给后代一个榜样!”
——孔子74世裔孙结缘泉州少林寺
据悉,“日行一善·观音卡”是由泉州少林寺和泉州农商银行为弘扬慈善文化和禅宗文化,携手推出的善心人士专属联名借记卡。通过观音卡筹集的善款用于帮教助学、义诊送药、修建少林寺建设等慈善文化事业。
“我是儒家先贤孔圣人的74代后裔,而儒学本身是一种让人和谐向善的思想文化,因此我特别推崇日行一善这样的理念。”孔先生祖籍山东,按理说与闽南并无太多“渊源”,但因为“善念”他不远千里来到泉州。
《诗经》中孔子总结的三字经要即为“思无邪”,坚持日行一善的人,善念日增而邪念日减。一人的善行会逐步影响他人行善,持续的传播,正向的善循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文明。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秉承美德,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孔先生以身作则,告诉大家,与其空叹“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不如埋头俯身,开始行动。一个人的善良如萤火之光,千万人的善良便可与日月争辉。
——积极行善只为垂范下一代
事实上,这次来访并不是孔先生第一次结缘泉州少林寺。早在20多年之前,当时孔先生的大女儿还只有四岁,他就曾带她来泉州旅游。因为机缘巧合,他们当时也到了少林寺参观,并结识了现为少林寺方丈的常定法师。从当年破败的小寺院,到现在建成大雄宝殿、观音阁、法堂藏经阁、演武堂、报恩堂、五观堂及僧舍,并复建天王殿的恢弘气势,孔先生对少林寺的发展十分惊叹。
"当时随身携带了350多元的现金,就和女儿一起,全部拿出来捐到了少林寺”。孔先生说,从女儿小的时候,他就坚持结缘从善,坚持将善心和善事做给下一代看。而今,当年和女儿一起见证的小寺院,在众人的善心汇聚之下,有了如此的发展,他更加坚信自己“将善心和善事做给下一代看”的垂范思路是正确的。
“日行—善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而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日行一善一百天就可改变孩子的善思维,坚持一千天天必降之福。持久行善福禄随之。”事实上,一善念即是点亮心灯一盏,照亮心中的一丝黑暗,善念不断即是内心光明一片心灯不灭。恒久照亮你的人生之路,让你的家庭一步步走向和谐,也是父母给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孔先生看来,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观音卡助大家实现及时行善心愿
能够如此方便地让自己坚持日行一善,孔先生对泉州农商银行的金融创新做法也是赞赏有加。
为了让人们能够及时行善,泉州农商银行联名泉州少林寺在3月27日发布了“日行一善·观音卡”。据了解,“日行一善·观音卡”版面彰显观音祈福、安康与和谐内涵,以少林寺观音阁、莲花为背景,是为弘扬慈善文化和禅宗文化而推出的善心人士专属联名借记卡。持卡人可在少林寺参与素食、安住、禅修、祈福等活动。
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慈善法》,首次提到“宗教慈善”,助推“大慈善”,广开善路,扶危济困,标志着中国步入了“大慈善时代”。泉州少林寺监院理农法师表示,在“大慈善时代”下,泉州少林寺创新善举形式,发行“日行一善·观音卡”,目的是为广大有爱、崇善人士提供一个便捷、安全、可信任的渠道,践行“每日一捐、日行一善”的公益之举,帮助与少林寺结缘的所有善心人士通过观音卡献善心,实现善心善行365,每日一捐,日行一善,福报安康。
理农法师表示,“日行一善·观音卡”每日都会根据善心人士的意愿自动扣取善款,所有捐款会自动归集到少林寺的爱心账户,他们会将筹集的善款用于帮教助学、扶贫救困、修缮观音阁等慈善事业和崇善文化活动。
据泉州农商银行营业部蔡水花总经理介绍,“日行一善·观音卡”分为平安、吉祥、智慧三种主题卡,均由少林寺开光加持,持卡人可享受在少林寺素食、安住、禅修、祈福等活动,同时享受泉州农商银行提供的优质金融服务,实现善心善行,与佛同行。您若有心结缘“日行一善·观音卡”,可在少林寺举办大型法会时,持身份证由泉州农商银行在法会现场办理;平时可持身份证到泉州农商银行任一网点,或者通过该行网站、微信银行即可申办,欢迎广大善心人士结缘!
一个人的修为,来自一颗和善的心。圣人后裔,日行一善;垂范后人,善无止境。孔先生不远千里行善举,远不止一张“观音卡”的因缘,更不是一张“观音卡”所能承载的善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内涵的缩写,是全社会人心向善、积德行善的具体化、行为化。正如少林寺常定方丈所云:“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