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绿皮书》有感
文章作者:屏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
有那么一类电影,表面平静如水,但你会为它的美而专注痴迷,常常莫名会心一笑,微风抚过,内心微起涟漪,观看过后,细细回味,内心却激起万丈波涛,波涛汹涌。《绿皮书》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影片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平静”的故事,观赏时我轻松愉悦伴有不时的轻笑,时而神情凝重,观看完毕,心中思绪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而电影《绿皮书》用白人与黑人的南方旅行故事讲述着种族歧视,电影中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教我们一些东西、道理。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是1962年,那一年美国正处于黑人民权运动期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再一次掀起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场所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当电影中的绿皮书出现的时候,真的让人心疼,国家这么大而自己可以去的地方用薄薄的一小册子就可以写完,可以想象当时美国黑人的窘境,大部分的黑人并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电影里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前往美国各地进行巡演。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雪利博士,另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他被召来当唐·雪利的司机。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故事。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种族歧视、主仆之间的差异等很多层面的纠葛。
在影片中的唐·雪利博士是如此的高贵,他如此的富有,他如此的有才华,却依然被人看不起。只是因为自己是黑人,所以不能演奏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古典音乐,就算是他擅长的是肖邦的《winter wind》,他也不能演奏。无论有多么尊贵的标签只要他的肤色是黑的,那就一定不会被欢迎,哪怕是在普通的小酒吧。所以身份卑微的白人司机托尼是也要比雪利更加自由的。
最感人的地方是雪利的眼泪,他害怕被人抛弃而被抛弃的原因不是别的,仅仅是因为他是黑人,所以雪利才拼命的挽留托尼。在交谈中雪利看托尼的眼神不像是在谈话,它更像是祈求,卑微无助。这个桥段所体现的还有另一种感觉,就是孤独。雪利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因为事业不能当个好丈夫,因为距离很难与亲人见面,也许酒店里放的酒就是为了回避他自己的孤独。他不想失去一个像托尼这样的好朋友,他想让自己孤独的灵魂能够安放。
想想在我们的身边也是这个规律,也常常有地域歧视、服装歧视、学校歧视。越落后的地方,以貌取人的心态就越严重,他们容易按照口音和外貌就给人贴上了标签。《绿皮书》用简单的故事去教我们不一般的道理并为我们做好榜样指明方向。影片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相信会收获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