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文章作者:屏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

乡愁是什么?在余光中老先生的作品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席慕容在诗歌中将乡愁刻画为“一种模糊的惆怅”;阿拉巴马大学的心里学家将“乡愁”定义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稳定的状态的依恋”,这种描述似乎过于理性,少了诗歌里意象的浪漫情怀。“乡愁”是一个特别难形容的词,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对乡愁都有各自的理解。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有一道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是一种混合着孤独情感的怀旧,自带滤镜的选择性记忆,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月是故乡明”呢。我们的脑海中或多或或少都留藏着童年记忆里关于故乡最美好的风景,可能是街头巷口那家香气四溢的早点店,盛夏蝉鸣的午后,放学路上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的小零食、MP3里传来的动听的歌曲、甚至可能是屋后的一棵歪脖子树……

乡愁就如一道道菜肴,不同的人品尝起来有各有不同的滋味,愁绪万千,是深入我们骨髓的记忆。

乡愁是对家乡美味佳肴舌尖上的思念。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我们,将大自然的馈赠经过传统手艺的打造成为了餐桌上让人大快朵颐的美食:芋头面、秋菊粿、泥鳅面、柿子饼……这些属于家乡的特色小吃,经过祖辈们一代代的传承,成为家乡的名片。离家在外的我们,单单是看见照片或是听到一这道道菜名,就已经能够勾起我们心头最温馨的记忆。或许乡愁就是一道道“舌尖上的美食”。2018年的时候,新华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家在哪里,胃最清楚》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一句描述: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他的归属,家在哪里,胃最清楚,生你养你的土地,永远是你的根,而根附近缠绕的藤蔓,就是我们永生的亲人,忘不掉也逃不掉。也许我们最深的乡愁就是妈妈深夜里为我们端上的那碗热腾腾的面。

乡愁是对父母唠叨的想念。儿时的我们总是嫌弃爸爸妈妈太过啰嗦,管的太多,总想要自由。长大后离家的我们,渐渐的愈发想念父母的那一句句唠叨,那一句句嘱咐的背后是父母最最真挚的爱。刚在外地上大学的时候,特别想家,每每和父母通话,听见爸爸妈妈在电话里的叮咛嘱咐,总是会忍不住哭出声来。离家的人最怕的就是家人的挂念,只有离开过家乡,你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种对家乡、对家人的想念,对家人最深切的爱。我们在漂泊中,感受了乡愁,找到了我们自己的根。家是我们的底气,父母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有了家,不论怎样风雨,怎样漂泊,总会归舟。

乡愁是记忆深处家乡夏日的午后和夏夜的那一份静谧。夏日的午后和夏夜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非常特别的,不论是儿时还是长大以后。在家乡的盛夏,每次午觉醒来后那种静谧的感觉一直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断断续续的蝉鸣声,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路边的小狗狗在阴凉处安静地睡着,一切都是安静的,那是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夏夜,一家人在顶楼乘凉,躺在竹椅上,吃着冰透的西瓜,和爸爸妈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凉风习习地吹着,时不时传来一两声的蝉鸣,月色很美,那种感觉真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满足。那些都是故乡留给我的独家记忆,是会在记忆里留存一辈子的风景。

乡愁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是门前流淌过的潺潺小溪,是夏日梨花满树秋天挂满果子的梨树,是夏日习习的风,是楼下孩童的嬉闹声,是田野上人们劳动忙碌的身影,是那在阳光下闪着光的稻穗和柿子,是漫山遍野的桃花,是夏日里冰镇汽水的凉气,是冬日里呵气成雾的寒意,是晚饭时分母亲的那一声呼唤……因为心中有一份对家的牵挂,才让我们更有底气地前进,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