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党建引领筑根基 以农为本创佳绩--建阳农信社以党建促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四好银行”

文章作者:建阳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7日

近年来,建阳农信社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始终“紧扣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体现了建阳农信社作为本土银行的使命与责任。

“党建强,银行发展才能全面过硬。”建阳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昭雄表示,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步入转型期的新发展格局,建阳区信用社党委班子、党员和职工在省联社党委、南平农信系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紧紧围绕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余军提出的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四好银行”的战略思路,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打造战斗堡垒,提升团队服务能力,促进业务转型升级,取得了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双丰收。

截止2017年2月末,建阳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40.45亿元,较年初增2.05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46亿元,较年初增0.4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0.53亿元,占各项贷款95.66%。小微企业贷款19.85亿元,占各项贷款92.50%,实现全区信用乡镇创建全覆盖。截至去年底,以小额信用、联保、房屋抵押等多种授信方式获得建阳农信社信贷支持的农户达19882户。

用党建保障凝聚发展动能

“我们农信社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引擎,更是以党建引领,党建和业务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红色引擎’”。建阳农信社主动把党建融入到银行业务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两手抓、两手硬的发展之路。

随着各个网点机构的发展,建阳农信社拥有基层党支部6个,党员100名,分散在每个基层分支机构中,构建了完整的组织体系。

宏观上的机构融合,需要执行层面上的队伍融合来落实。建阳农信社实行联社党委书记与理事长两个职责“一肩挑”,将“管人”与“管事”结合,重点发挥好党委书记把方向、抓部署、作表率、促协调、创条件方面的作用。

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融合得好不好,效率高不高,还需要扎实的考核来量一量。建阳农信社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制定了《去年党建工作要点》、《去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等制度文件。除此之外,广泛利用联社局域网、警示教育片、参加廉政教育展等手段开展警示教育,为打造“四好银行”构建风清气顺、纪律严明的发展环境。

强化思想政治领导,确保正确思想航向,是建阳农信社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利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契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以召开专题会议抓好思想发动,以制定学习教育方案、建立学习教育联系点制度等举措抓好机制建设,以邀请专家授课、缅怀革命先烈、落实党建工作自查等载体抓好学习教育,并按照省联社党委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种意识’”等3个专题讨论,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每个党员。

把脱贫梦想“贷”进现实

建阳区鸿亮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近期在麻沙吕屯村种植了100亩大棚蔬菜,遇到了资金难题。走访后,麻沙农信社向其发放了20万元“担保金·扶贫贷”贷款。在贷款支持下,合作社运转正常,还吸纳4名附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每月按劳取酬,帮助贫困户脱贫。

对于助力民生特别是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省联社出台了“十三五”金融扶贫工作规划,提出了金融精准扶贫“123456”的工作思路,专门开发扶贫专项信贷产品,确保扶贫资金精准投放。在省市两级农信党委的推动指导下,建阳农信社党委始终不忘“支农”这个初心和使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把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三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阳农信社先后安排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建档立卡和信贷需求调查等工作300多人次,建档立卡2949户、7437人,建档面100%,其中有信贷需求253户,符合信贷条件231户,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推动下,建阳农信社深入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徐市镇壕墩村进行试点调研,并将其列为“金融扶贫示范村”的创建对象。通过摸底,在利率、产品、流程等方面量身定制详细的金融扶贫计划,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在农信社扶贫贷款的注入下,村民通过当地传统经济农作物种植,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本村贫困户中“一户带一批”的典型示范效应日渐显现,形成了脱贫的良性循环。

“普惠金融安居卡”、“二手车抵押贷款”等新业务再加上普惠金融卡、“福林贷”等优势产品为扶贫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近年来,已向贫困户发放各类贷款1158万元,共计发放331户。建阳农信社还与“南平市建阳区土地流转信托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开办“担保金·扶贫贷”业务,破解了“三农”贫困群体抵押物缺乏、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共112户贫困户就通过“担保金·扶贫贷”获得扶贫资金支持660万元。

2013年起,建阳农信社先后选取包括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在内的36个村级“福万通”普惠金融便民点作为金融服务示范村创建对象。通过聘请示范点业务人员为信息员,赋予了其协助受理贷款申请、落实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管理等相关职能。在示范点信息员的协助下,利用金融流动服务车到村现场服务,贫困户办理1笔贷款,可不出村最快当日办结。截至今年2月末,全区36个金融服务示范点累计协助受理农户贷款180笔,金额900万元。其中,累计协助受理贫困户贷款112笔,金额660万元。受益贫困户多达200户。

将绿色基因深入农信“骨髓”

“在绿色普惠上下功夫,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力求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兼得。” 马昭雄在谈到开展“绿色信贷”工作时说,建阳农信社始终将推动“绿色金融”作为农信社“支农支小”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打造“四好银行”的载体和抓手,注重在闽北绿水青山上做文章。

建阳境内满目青山,层林叠翠,但受制于抵押物不足,“有金山没钱花”的融资困局摆在建阳林农面前。为此,建阳农信社推出“福林贷”业务,成为全省首家与政府背景林业担保公司合作、创新林权贷款模式的金融机构,有效解决了原先对林权抵押物价值评估不准确、贷后管理难、资产处置难等问题。共有8家林业企业和136户林农,累计获得林权抵押贷款1.02亿元。

瞄准建阳区创建全省“十大最美县城”的契机,建阳农信社积极探索支持发展建阳考亭村乡村生态旅游可行性,创新“农家乐、农场乐”信贷产品,以优惠贷款利率、提高办贷效率、灵活贷款方式等手段,累计输入资金1300多万元。产品全面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

麻沙草莓、小湖杨梅、水吉葡萄、莒口食用菌、漳墩板栗、崇雒白莲等作为各自村里的特色产品远近驰名。建阳农信社为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去年累计投放3600多万元,助推由追求数量、产量向绿色、高效和环保的转型升级,助力打造更加完整、更加高效、更富特色、更可持续、更具竞争力的农业绿色产业发展链条。

由合作社对社员进行推荐把关,农信社依托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筛选和授信,建阳农信社积极探索“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授信联保方式。这将进一步支持具有建阳特色的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加了对农户发展绿色生态种植生产的资金投入,融资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宽。

减少绿色信贷的金融获取成本,全力打造低碳银行。建阳农信社为满足广大“三农”群体在发展绿色经济中资金获取、结转等系列结算需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节约等“贷”、用“贷”时间。在辖区内各乡镇推进自助服务终端“乡镇通”、POS结算机具“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等绿色结算工具“三通”工程,已布设CRS等自助服务机具45台,网点覆盖率236.84%,其中武夷山高铁东站自助机具为全区唯一一家进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POS机等电子机具布设914台;发展手机银行用户42590户;金融流动服务车深入乡镇、村组服务宣传200余趟次,将服务触角向“最后一公里”有效延伸。

让“普惠金融”更有温度

“我们要用‘党建’这个‘压舱石’把普惠金融的脚步压得更稳。” 马昭雄告诉记者,在联社党委的号召下,全体党员、员工积极投身乡镇、农村中去,积极为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

近年来,以“普惠金融万家行”为契机,去年,全辖信用社已深入当地乡镇、行政村开展现场推介会150场,办理普惠金融卡等业务3000多笔,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万份。

布设“福万通”普惠金融便民点,使农民不出村都能随时办理助农取款等金融服务是近期建阳农信工作的重点。截止去年12月,建阳农信社已布设便民点218个,行政村覆盖率112%,累计交易133.1万笔。

将企业发展和慈善事业紧密相连,让“普惠金融”与爱心共同温暖社会。去年以来,建阳农信社党委积极传播慈善文化、增强员工慈善意识,借助福万通慈善基金会这个新平台,召集受助贫困学子召开“共话青春、共筑梦想”座谈会,并再次向16名贫困学子捐款8万元。同时,在全辖组织员工开展向“尼伯特”台风受灾区捐款活动中,共累计募集善款37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