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传承红色农信 续写发展新篇

文章作者:惠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1日

91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进行了发展合作社思想的最早实践,秉承着“便利工农群众经济的周转与帮助发展生产,实行低利借贷、抵制高利贷剥削”的宗旨,点燃了创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星星之火。

闽西这块英才辈出的沃土,涌现和培育了一大批如阮山、赖祖烈、曹菊如、黄亚光等优秀的金融家、银行家。《闽西——中国红色农信诞生地》一书,为我们呈现了老一辈的金融先驱在战火硝烟的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一手拿枪,一手搞经济,为帮助劳苦大众解决生产和生活的资金需求,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发展资金融通,支援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新生的共和国农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奋斗历程。我们这些后起的农信人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来路和根,找到了红色农信的文化自信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品读《红色农信,初心闽西》,作者项明华阐述了红色农信成功的秘诀,“纵观信用社合作社九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哪个时期的信用合作社,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这就是红色农信的基因,被代代传承了下来。赓续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一代代的农信人也正是凭借着红色农信的这份情怀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直至将全国农信系统打造成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第一、存款总量第一、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是的,我的身边就不乏有这样的事例,我正是从这些事例中感同身受地印证了红色农信这一“成功的秘决”。

说来我有与生俱来的农信基因。我们一家三代都是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祖父是一个“老农金”,父亲当过多年的信用社主任,我与哥哥虽是农信战线的新兵,但从小耳濡目染了许多农信事业发展过程的珍贵往事。祖父那一代“老农金”,他们心中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纯真的政治信仰,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发挥“草鞋精神”和“背包精神”,自带干粮,天不亮就下乡,有时一天行程几十里,在田间地头、晒谷场现场为农民群众办理借贷业务,把急需的生产生活资金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常常一直忙活到天黑才能返回,回到单位还要伏案记帐,整理凭证、核对帐款。他们虽然领着微薄的工资,但从不抱怨,从不放弃,他们是吃苦耐劳、干事创业的一代。

父亲这一代也是有情怀有担当、蛮拼的一代。父亲提到他在辋川信用社任职期间的两件事例,就是很好的例证。一件是那年该社在多家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艰难胜出,取得了代理辋川外走马埭围垦滩涂补偿款发放业务。说实话,当时我们“技”不如人,科技设施等硬件存在着许多短板(如卡还未开发),短时间内要完成近万户存折的录入、发放,还要应对当场领现。人手不足、机具有限,但他们毫无怨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内外勤通力协作,科学分工,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他们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凸显了“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精神。有的员工感冒发烧,坚持不下火线,边打点滴边操作电脑。有的员工家中老人小孩生病,不能陪伴照料,依旧默默坚守岗位。他们艰苦拼搏全力以赴,终于按时零差错地完成了代发任务。保证了围垦工地的如期开工。获得辋川镇党委政府的褒奖,也被县政府授于“文明先进服务单位”。

另一件是父亲在抗击洪水中的一次经历。连日的暴雨,加上恰逢天文大潮,海水倒灌,辋川走马埭万亩良田被淹,毗连的新街分社告急,他急忙带人赶去,在汪洋一片的公路上艰难跋涉,不料一个趔趄掉下公路沟,水瞬间几近淹没了他。他在水中几经沉浮挣扎,在赶来的同事救援下,他爬了起来,浑身全都湿透。他没有退缩,而是继续赶往分社,投入抢救转移电脑机具、传票档案,保护资金财产的战斗中。

父亲讲的很平静,我知道,他已退休,用不着往自己脸上贴金。但他这种奋不顾身、忠于职守的精神却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着我,激励着我。

从革命先辈在战火纷飞年代的艰苦创业,到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的接力奋斗,我们找到了九十年来农信事业辉煌发展的答案。作为新时代的农信人,我们当下唯一要做的,就是传承农信的红色基因,沿着前辈开拓的道路砥砺奋进,续写农信事业跨越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