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336

以案说险-热点诈骗案例分析

文章作者:南安农商行02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以案说险-热点诈骗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防范诈骗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提高意识、不轻信、不慌乱、不透露、不转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牢记的防骗原则。诈骗风险随时可能潜伏在我们的周围,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315来临之际,我们应该共同提高防骗意识,以应对各种诈骗手段。谨记各种骗局的套路,学会识别和防范,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案例一:网恋“杀猪盘”

大龄“母单”的男生小陈,最近陷入了一场甜蜜的网恋。面对女生的美貌和嘘寒问暖,他很快就心动了。然而,在一次转账之后,女方却从此失联,小陈才意识到自己跳进了“杀猪盘”的陷阱。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警惕对方的言行,不轻信不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要随意转账给陌生人。

案例二:虚假“公检法”

最近,小陈接到了一通自称是“公检法”机关的电话,声称他的银行卡涉嫌洗钱等违法行为,要求他立即配合处理。小陈慌乱之下,险些陷入了对方的圈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及时核实对方身份,不轻易相信电话中的信息,更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给对方。

案例三:“假冒”的家人

王大娘收到了儿子发来的消息,对方声称手机丢失,要求她转账购买新手机。然而,在视频通话时对方却又避重就轻,王大娘意识到应该是儿子的账号被盗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不轻信不透露个人信息,防止被诈骗。

案例四:刷流水成为“洗钱工具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接触到了各种贷款中介广告,其中不乏“贷款代办,刷刷流水,验个资质,无需抵押,马上放款”的诱人口号。然而,面对这些诱人的广告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免沦为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人”。近期,道真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及信息网络犯罪的案件,揭示了一个由贷款中介广告引发的惨痛教训。被告人洪某某通过与一位微信好友(昵称为“专业贷款(代办信用卡)”)的联系,陷入了诈骗陷阱。洪某某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和手机信息,最终导致35万余元被洗钱,关联15起电信网络诈骗案,15名被害人损失达12万余元。犯罪分子通过线上渠道联系有贷款需求的被告人洪某某,声称洪某某的银行卡流水不足,需要刷流水才能办理贷款,诱骗洪某某接收涉案资金、取现等,通过巧妙的手法引诱受害人逐步深陷陷阱,最终达到洗钱和诈骗的目的。面对类似贷款中介广告时,务必保持警惕,认真分辨真伪,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人”。

以上案例教训告诉我们,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等敏感资料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卷入犯罪活动中。遇到可疑情况,切记多方求证。不论是谁通过微信、QQ、短信等方式让你进行转账汇款,都要用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核实。切勿盲目转账,保持清醒头脑,擦亮眼睛,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在面对诈骗时,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乱不透露个人信息,更不随意转账给陌生人。只有通过提高防骗意识,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诈骗分子无处藏身。

                         南安农商银行芯谷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