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山到渔村,福建农信耕山牧海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文章作者:省联社办公室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在闽东山海之间,茶香与海韵交织出独特的福安风景。这里,一片茶园的兴盛和一个渔村的振兴,串联成普惠金融落地生根的生动故事。福建农信的足迹,延伸在茶山梯田间,也延伸到海岸渔港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福安,从一杯工夫茶到一条上岸路,看福建农信用普惠金融的涓滴细流,汇聚成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01一杯工夫茶 泡出乡村振兴好滋味
作为“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坦洋村4911亩茶园正孕育着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
“顾不得一脚泥巴,他叮嘱同行的干部: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带头打破‘祖宗山’,把荒山开垦利用起来种植茶树。”《闽山闽水物华新》中记载的这段场景,正是1988—1990年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四进坦洋调研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指导中提出了发展茶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一系列要求。自1989年起,福建农信将支持坦洋村经济特别是茶产业作为重点,当年即为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发放30万元贷款,用于生产经营。此后30多年,福建农信持续加大投入,金融“活水”不断浸润这片茶乡,在政策引导下,结合“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等服务模式,为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了长期支撑。
然而,茶产业长期受制于非标准化资产难以确权评估的瓶颈,核心经营主体普遍面临信贷不足、担保困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福建农信将习近平同志四进坦洋调研的指导思想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着力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进“三变”改革。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福建农信依托省联社福农综合服务平台,与政府共建新农主体信用数据库,派驻金融助理入村开展信用评估和政策宣传,帮助坦洋村在2022年获评“金融信用示范村”。在此基础上,福建农信又创新推出“福茶·契约贷”“福工·设备更新贷”等产品,用好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支持生态茶园改造和标准化厂房建设,2023年和2024年坦洋村连续获评“再贷款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
截至2025年6月末,福建农信已向17000户茶农投放信贷超19亿元,为157家核心茶企及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近4亿元专项融资,推动茶产业实现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升级,让一杯工夫茶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叶子”。
02一条上岸路 走出共同富裕新天地
从“破船挂破网”到“洋房傍海建”,下白石镇下岐村的变迁是金融助力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生动见证。
上世纪90年代,连家船民的生活令人心酸。“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首民谣道尽了漂泊海上的艰辛。1998年、2000年,习近平同志两次到下岐村调研,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列为福建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为解决“搬上来”的难题,福建农信创新推出“安居贷”,破解渔民建房资金瓶颈。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为下岐村连家船民发放住房贷款200笔,金额超1355万元,助力建成2个渔民新村、6个定居点。
安居更要乐业。针对上岸渔民发展生产需求,福建农信推出“农e贷”“经营贷”,通过简化贷款手续精准扶持水产养殖。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为下岐村发放生产经营贷款金额超2800万元。在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下,下岐村已成功构建起以近海网箱大黄鱼养殖、规模化龙须菜种植及标准化池塘养殖为三大支柱的渔业体系。
在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福建农信深度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大力推广“福村贷”专项普惠信贷产品,精准实施整村授信机制,为下白石镇10个村级经济合作社提供信用赋支持,重点用于打造融合连家船民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与现代海鲜交易加工功能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街区,总建筑体量逾2100平方米,实现“强村带弱村”协同发展,为薄弱村产业发展和增收拓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经验。
行走在坦洋村的茶山间,智慧灌溉系统精准调控着茶树生长;驻足下岐村的海鲜一条街,商户们扫码收款的声音此起彼伏。从“非标生产要素”的破题,到“整村授信”的创新,再到“金融特派员”的下沉,福建农信实践诠释着金融工作的根本立场——金融为民。当最后一批连家船民告别漂泊,当千万片茶叶托起致富希望,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福安篇章,正书写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在百姓笑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