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信:牢记嘱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成果拓展巩固注入金融动能
文章作者:省联社办公室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1989年7月,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乡调研时指出:“农村金融服务是脱贫致富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一定要加强”“农村信用社要贴近农村基层,才能发挥扶贫信贷方面的作用”。福建农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将助力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精准施策,创新服务模式,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交出一份饱含农信温度的亮眼答卷。
一、小额信贷“精准滴灌”,激活发展“源动力”
“现在再也不用到外面打工了,在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支持下,我办起了养鸡场,不仅实现脱贫,生活还会越过越好。” 寿宁县下党乡脱贫户杨先生指着即将上市的成品鸡信心满满地说。
杨先生原是下党乡的省定贫困户,2017年,下党信用社为其提供了额度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其发展可视化养鸡场,解决了其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通过发展产业,杨先生率先实现脱贫。
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和深入村居的“垄上行”“红马甲”金融服务队,简化流程、优先审批、快速放款,确保金融“活水”第一时间精准滴灌到户。2016年,福建农信与省扶贫办联合推出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贷款产品(担保金·扶贫贷款),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脱贫攻坚期内,福建农信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3.72亿元,惠及8.3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数和金额均占全省银行业70%以上,有效解决了他们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难题,变“输血”为“造血”。福建农信《担保金·扶贫贷款助推脱贫攻坚》入选全国银行业助力脱贫攻坚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扶上马,送一程。2021年开始,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5年过渡期,面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福建农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工作力度不减,严格落实政策要求,接续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1.89亿元,占全省银行业超90%,有效满足脱贫人口有效资金需求,助力脱贫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二、产业帮扶“联农带农”,铺就脱贫“致富路”
“顾不得一脚泥巴,他叮嘱同行的干部: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带头打破‘祖宗山’,把荒山开垦利用起来种植茶树。”1988—1990年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四进坦洋调研指导时提出了发展茶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一系列要求。
“今年难得接到了饮料茶的大订单,回款比较有保证,但是账期会相对较长,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付茶青款。”福安市某茶叶经营部的老板喜忧参半地说。得知这一情况后,福安农信联社金融助理员主动上门对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后,为客户办理了一笔80万元的“福茶贷”,解决了农村生产企业轻资产、担保难、抵押物缺乏的融资难题。该茶叶经营部是坦洋村当地茶叶经销商,在福安农信联社“福茶贷”的支持下,与上游近百户茶农建立了稳定的产销联结机制,在保证茶青收购量的同时,也稳定了收购价格,带动茶农增收,促进茶产业链良性循环。
一大早,在连城县新泉镇官庄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村支委杨卫就来到村民黄某的玉米地,指导甜玉米后期管理要点。看到10多亩奶香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脱贫户黄观妹感慨地说:“这多读了几年书的年轻人就是不一样,让我们几辈子只会种水稻的小村庄,变成瓜果菜样样都有的采摘村。”
2016年,杨卫放弃在福州打拼了几年的事业,带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项目,回村创办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营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但受困于资金匮乏难以发展壮大。连城联社金融助理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送贷上门,为杨卫办理了10万元贷款,帮助其扩大再生产。同时,在信用社的建议下,杨卫积极参与当地的激励性扶贫项目,持续为贫困户(脱贫户)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用具,统一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累计带动脱贫户50余户,实现每年户均增收7500-12500元。从最初的10万元贷款,增加到目前的100万元,连城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为其创业和帮扶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授人以渔”方能根除贫困,产业发展是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关键路径。福建农信把产业帮扶作为治本之策,积极创新“企业/合作社+信用社+农户”等产业帮扶模式,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实现脱贫户在家门口稳定发展增收。目前,共发放新农主体贷款5.86万户、余额235.16亿元。
三、教育帮扶“筑梦未来”,志智双扶“拔穷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福建农信坚持智志双扶,持续践行“帮困助学”“扶贫助弱”的使命和担当,为贫困群体量身定制“学子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源源不断地为贫困学子提供贷款支持。
“谢谢哥哥,要不是您当年给我办理了助学贷款,估计今天也不能成为一个大学生了!” 一位来自脱贫户家庭的小伙子感动地说道。
这位小伙子家住漳浦县大南坂镇,父母离异靠母亲打零工生活,家里是低保户。2021年考上闽南科技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后,家里支撑不起高昂的大学学费。漳浦农商银行金融助理员在驻村服务工作过程中,从村委口中得知情况,为该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并为其申请了福建农信慈善基金。今年该学生顺利地从学校毕业,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这只是福建农信帮困助学的一个缩影。
作为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主办银行,18年来,福建农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持续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设立福建农信慈善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脱贫家庭学生进行奖励资助,并提供勤工俭学、实习、就业岗位等,倾力助力教育扶智行动。截至2024年末,福建农信已累计对超46万名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支持,累计授信金额超147亿元,市场份额超80%,切实减轻家庭就学负担。今年,福建农信持续深化与省教育厅及各级教育部门合作,第一时间落实国家政策,推行“降息”“免息”“延期”“提额”四重服务,努力实现对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预科生等各类学生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助学贷款资格认定笔数达2.34万笔,占全省资格认定总笔数近90%。
与此同时,福建农信发起、各行社共同出资成立的福建农信慈善基金会,十余年来,已累计资助困难学生超1.9万名,发放助学金超8000万元,有力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福建农信以金融之笔,饱蘸为民情怀,在八闽大地的山海沃野间,绘就了助力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壮美画卷。从一笔笔解燃眉之急的小额信贷,到一个个带动致富的特色产业;从一根根联通世界的网线,到一支支扎根乡村的队伍;从一张张承载希望的录取通知书,到一颗颗被点亮的求知之心……福建农信人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展望未来,福建农信将继续牢记嘱托,深耕“三农”沃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更大更强的农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