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文章作者:罗文贤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5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采访对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本讲述的是从1969年1月,习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直到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新方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在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上,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的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作为农信社的一份子,支农、惠民一直是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理念,“初心不忘,打造以农为本的好银行”,我们只有本着最初的心态,服务于民,与农民一道为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徐徐前进。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省联社的“福万通”讲坛,以及每季度的在福万通网络学院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高素质,打造队伍优秀的好银行”督促着我们要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活到老学到老,这亦是我们农信社员工的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青年服务人员, “助力民生,打造受人尊重的好银行”我们信用社的网点大多分布在农村,每个网点的条件都不一样,年轻的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的知青精神,在不同的网点学习磨炼,不断积累业务知识,深入了解各地区的风土民情,为创造新一代农信人的品格,打造农信战略新布局作贡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的答案,为广大青年学子,企事业单位,干部队伍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新一代的青年,新一代的农信人,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农村金融事业,了解民俗民情,树立起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奉献给农信未来的事业,农信的未来是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