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清廉家风故事】(三十三) 谢邦彦耕读传家

文章作者:霞浦联社02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进一步推进霞浦县农村信用社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倡树清廉家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及家庭成员自觉投身家庭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中,争做廉洁治家的表率,霞浦联社纪委开设了“霞浦联社宣讲清廉家风故事”专栏,通过中国古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代模范的清廉家风,与大家一起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霞浦农村信用社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台阶注入强大力量!

氏族概况

    霞浦县柏洋乡谢墩谢氏,郡望会稽,一世祖彦时公由浙江永嘉芙蓉村入闽。唐朝末年,谢彦时身为一名武将,跟随闽王王审知平定匪患,晚年告老隐居于霞浦县柏样乡谢墩,成为柏洋谢氏开基祖。霞邑谢氏分三个支脉,有的留守谢墩,有的迁往柘头村,有的南迁方厝城,耕读传家,繁衍不息,历传39代,人丁兴旺,人口达1.5万人。先后出过进士2人,明清以来,谢氏家族出现过举人秀才47人,现代出将军1人,教授4人,博士生2人,工程师11人。至今流传谢邦彦“抽梯苦读”的故事。

谢邦彦(1100-?年),字廷美,宋代著名词人、诗人,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翱的先祖,祖籍柏洋谢墩。1040年,谢邦彦的祖辈南迁移居沙江方厝城,谢邦彦早年生长在谢厝里。他出身书香门第,受祖辈影响,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据说,谢邦彦幼时读书为避免烦扰,用梯子爬上草楼,让人抽出梯子,躲着读书;晚间,再架梯子爬出草楼,早上晚下,常年不断。这段“抽梯苦读”的经历成为勤学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建炎二年(1128年),年方二十八岁的谢邦彦考中进士,官至左朝请大夫,江西提刑。谢邦彦受家学影响,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任职期间,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平冤。他安排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情,日以继夜,从不间断。到任九个月,清理了1600多件多年积累的案子。经他审理的大小案子,百姓都心悦诚服。同时,谢邦彦根据地方实情为百姓办事,实行折征的办法为贫苦百姓减轻赋税,稳定和发展了地方经济。

此碑刻位于霞浦县柏洋乡柘头村

谢邦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对《春秋》也颇有研究。《春秋》是儒学经史之一,儒学讲求尊师重教,以民为本,齐家治国。谢邦彦以德为政、安家治国的思想与他家学流传的儒学渊源有很大关联。他的诗集至今犹存,遗留的大多诗作体现出对家园山水的热爱情怀。其中《霞浦山》诗句:“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逃秦不计年。”谢邦彦娶妻溪南王氏,晚年,他在溪南长兴村修建一座谢氏府宅,退居乡里。诗中的“十里湾环”,指的就是溪南洋秀丽的风光。南宋时期,霞浦称长溪县,是辖区宁德县以外大概闽东范围,而诗题的“霞浦山”,实际位于溪南小红山的东南面,是小红山的分支。家乡的奇山秀水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他的诗作抒发了对家园的美好情感和怡然心性。长溪县后来改名福宁州、福宁府, 清雍正十二年,设府同时,又附设“霞浦县”。一座古城变迁的历史。谢邦彦的诗词作品在《八闽通志》、《闽书》及《福宁州志》等方志均有记载。

谢邦彦的事业建树和文学名声,无疑成为谢氏家族的荣耀。晚年他辞官回归故里时题书“耕读传家”,作为家训,一直教育着后代。耕读文化蕴含的内涵:孝悌、仁德、敬业、勤俭、友爱等,因为谢邦彦的立身楷模,成为宝贵的精神遗产留传后人。一百多年后,秉承耕读传家的谢氏家族又奇迹般诞生了一位名人—谢翱。

谢翱生于宋理宗淳九年(公元1249年),生于长溪,少时随父亲迁居县后街。谢翱的父亲谢钥,精研《春秋》,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等,深受时人好评,他的爱国情操和报国大志也深深影响着谢翱。父亲谢钥经常带谢翱游览名胜古迹,进行爱国教育。十七岁的谢翱跟随父亲登临西台(今浙江桐庐县富春山),沿途看见南宋半壁江山沦落为敌手,更是激发了谢翱的爱国情绪。在南宋遭受元兵侵犯,国家生死存在亡之际,二十七岁的谢翱放弃“文章名家”的优裕生活,倾尽财产招蓦乡兵,追随文天祥奔赴国难。他跟随文天祥参加一场又一场保家卫国的激烈战斗,转战汀州、漳州、梅州,又兵出梅岭,收复江西宁都、雩都、会昌、兴国等地,辗转入粤。他在抗元复宋的斗争中,保持了民族气节,虽然只活了四十七个春秋,但他的爱国事迹和爱国诗篇却光耀后人。谢翱的名篇《登西台恸哭记》与文天祥的《指南录》同样名垂千古。

先辈的清风亮节和保家护国精神成为典范教育着后代。溪南乡的谢邦彦府宅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官井”、“宅里湖”,县后街的谢翱旧居也依旧保存完好的建筑格局。人们透过斑斓的光影追寻先人的生活细节,同时,也在追思一方水土对一方血脉的滋养。谢氏宗族的耕读传承屹立成一道不朽的风景,激励着后人。谢氏宗亲聚居的柘头村形成很浓厚的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自明清以来,柘头村设立书堂三所,其中半岭书堂丘书院的教书先生都具有“秀才”以上学问。到了晚清,乡村设立的私塾更多了,村中几乎人人都念读几年私塾,形成“日耕夜读”的风气。据说即使外地嫁进村里的文盲媳妇,耳濡目染,一两年后,也能提笔写门联。乡试参加科考秀才的有四十多人,其中一年考上秀才的就有十八人,柘头村被乡里称为“十八学士”村。如今,谢氏后人中大都是工程师、博士生、教授等,以各种身份散居全国各地,工作奉献在各自的事业领域里。

谢氏家训

孝父母,友兄弟

敬长上,安本业

明学术,尚勤俭

明趋向,慎婚嫁

勤祭扫,慎交友

重忍耐,戒溺爱

评述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就全球化的普遍伦理来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耕读传家”是谢邦彦晚年辞官回故里时教育后人写下的“家训”,后人将谢邦彦抽梯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