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清廉家风故事】(三十一)  王伯大:清廉名节 留余千古

文章作者:霞浦联社02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7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霞浦县农信社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倡树清廉家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 培育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霞浦联社纪委开设了“霞浦联社宣讲清廉家风故事”专栏,通过展播好家风好家训,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文化,在霞浦农信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他为官时胸怀国家社稷,熟谙民间疾苦,政绩斐然。致仕后,两袖清风,写下了传承千年的《四留铭》。《宋史》赞其“立朝直谅,鲠直忠诚”。
人物简介:

王伯大(?-1253),字幼学,号留耕,福建长溪县(今霞浦县)赤岸村人。王伯大自幼熟读经书,嘉定七年(1214年)登进士第,踏上仕途,曾任青田县令,枢密副都丞旨,兼左司郎中,参知政事等职。晚年回归故里,于做人、做事中悟出“留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史》赞其“立朝直谅,鲠直忠诚”,为一代名臣。

孝廉事迹:

福建省霞浦县城东郊的千年古村赤岸,唐朝以来,曾经走出数十位进士,其中王、林两大家族就有49个进士、24个七品以上官员,先后有13个名士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及多部国史、志书,在闽东首屈一指。

来自赤岸的南宋朝廷重臣王伯大,一生勤政为民,两袖清风。致仕之后,他写下千古绝唱《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王伯大的《留余铭》,留下了清廉名节,留下了家规祖训,更留下了世代传承、光耀神州的留余文化。

宋淳熙年间的一天,“敏而好学,廉而爱民”的赤岸进士王万全家诞下一名男婴,取名伯大。王伯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从小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宋嘉定七年(1214年),年轻的王伯大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不平凡的仕途。

宋绍定五年(1232年),江南遭遇严重灾情,波及赣鄱五个州郡,夏秋两季绝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当时在南剑州(今南平)任通判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承议郎的王伯大临危受命,被派往江西饶州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任知军,掌管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主政一方。王伯大深入灾区体察灾情,果断设立了一个赈灾济民的机构——荒政局。他抽调大批官吏士卒,进村入户,将灾民划分为不同的受灾等级,以红黄黑白为标志,造册登记,张榜公布,同时开仓赈灾,迅速把有限的救济物资,公平合理地发放到灾民手中,使许多灾民受益获救。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民谣:“红黄黑白环,甲乙丙丁户,若非王知军,饿杀人无数”。王伯大离任后,赣中一带的士绅百姓感其恩德,先后为他建了13所生祠。

宋淳三年(1243年),王伯大回到福建,担任福建路转运使,受命“督漕”,掌管监督水运粮草等军政事务。当时,家乡霞浦营田洋的广袤农田,因为没有灌溉与排洪设施,成为饱受旱涝之苦的“望天田”。王伯大闻讯后,从自己为数不多的俸禄中,捐献白银50 两,首倡兴修水利设施。当地的士族乡绅深受感动,纷纷解囊相助。长溪县令主动领衔督办此事,并从县衙调剂部分盐税、库银,予以资助。这项工程历时一年完工。从此,赤岸千亩良田旱涝保收,泽被万民。

王伯大长期在州县为官,熟谙民间疾苦,胸怀国家社稷。他刚介耿直,一身正气,常常不畏强权,敢言直谏,被称为“骨鲠之臣”,也曾因此被两次罢官、三次降职。
宋淳
七年(1247年),王伯大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八年(1248年),王伯大正式拜参知政事,进入了朝廷最高决策中枢。但他依旧不改初衷,执着“直谏”,同年七月被降为资政殿学士,出任福建建宁知府。不久,致仕还乡,落叶归根。

34年的从政生涯,30多次的职位变动,使他对如何为人、为臣、为官有了切身的体会,更对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深刻的感悟。

王伯大两袖清风退休还乡,自号“留耕道人”,“留余”这一颇具哲学智慧的思想,不仅成为王伯大的子孙修身齐家的行为规范,还成为了霞浦王家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

家风的作用是巨大的。王伯大提出并倡导的“留余”思想,深刻影响着其后裔的言行。

王都中,字元俞,王伯大之孙。在父母的教诲下,他从小将《四留铭》作为自己的警世格言,把“留余忌贪”奉为圭臬,既不迷恋物质财富,也不沽名钓誉。元仁宗延七年(1320年),王都中任饶州路(在今江西省鄱阳县)总管,严格依法办事,严厉制止征税乱象,老百姓十分感激。番阳(今鄱阳)县有人给他送一茎两穗的麦子、有人给他献一茎六穗的稻谷做纪念,他却说:“你们应该感谢圣上的恩德,这些好兆头,绝不是我的功劳,不是我这个当臣子的能接受的!”随后,他就将这些祥瑞礼物转献给朝廷。纵观其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他除了元世祖赏赐的农田和一处住宅外,从来没有为自己增加过一厘田地,也没有为自己的住宅更换过一根桁椽。所得俸禄,除了维持家人生活开支,节余部分都送给了生活困难的亲戚。《元史》中对王都中的评价是“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

历经百年积淀,霞浦王家形成了厚重的“留余”家风。在这一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孙后代大多能克己修身、忠厚向善,书写了不少精彩人生故事。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王伯大的后代自元朝后期,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从霞浦飘向全国,带着“留余”家风落地生根。

王纯忠,是王伯大家族在牙城镇牙城村的后裔,民国时期,曾任柘洋特种区区长。受“留余”家训的熏陶,他任区长时,以减轻赋税、少征劳役等维护民生的政令践行“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祖训,受到柘荣老百姓的爱戴。1945年9月,他被委任为柘荣县首任县长,竟辞官回乡建校办学。他看到牙城小学堂自开办以来,一直借用民房上课,学生多,校舍紧张,便用自家一块旱涝保收的水田置换了牙城西城墙外边的一块土地,然后无偿捐出作为建校用地。

“留余”的家风,不仅影响着王伯大的直系后代,也对整个霞浦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茶商王霄九,是霞浦王家的后人。受“留余”家风的影响,王霄九在福州经营茶叶生意时,坚持不取暴利而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王霄九成为福州有名的商人。他不仅在经商中“留余”让利,在生活中也是宽以待人。有一次,王霄九的两家邻居建房子时,因用谁家的地作通道发生争执,闹到了要诉诸公堂的地步。他知道情况后,不仅好心相劝,还主动将自己房屋旁的一块空地划给这两家人,解决了通道用地问题。他对两家邻居说,“祖训教育我们,凡事不要做尽做绝,说话也不要说得太满,福德才能泽及后人。”此后,王霄九的邻里之间再未出现过大的纷争。

评述:

王伯大始终胸怀天下、不计个人荣辱,对官职的升、降,仕宦的罢、召淡然受之。为官时清正廉洁,爱国为民,致仕时两袖清风,忧国忧民,其胆略和见识,在理宗一朝乃至南宋都是绝无仅有的。晚年写了著名的《四留铭》,倡导对待自然资源、国家俸禄、社会财富和子孙福分等四个方面均应留有余地,成为霞浦王家修身齐家的重要思想,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