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中国红色农信诞生地》读后感
文章作者:武夷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7日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漫步于闽西大地,你可随处看到先烈们的红色足迹,如古田遗址等历史古迹。除了历史留下的痕迹,我们能在书中品味闽西的古香。在闽西的历史记载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金融实践家,其用自身的学识,为我国日后的金融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十分有幸同各位党员同志坐在一起品阅《闽西中国红色农信诞生地》一书和畅谈闽西革命精神和中国红色农信文化。
在《闽西中国红色农信诞生地》中作者分别从历史文献资料、口述史资料、红色金融人物简介等多个方面向读者生动形象的诠释了福建农信其本质与内涵。
在第一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中共闽西特委通告》(第七号)一文。在当时的龙岩等地区发生了十分严重的经济问题,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飞速降低,而另一方面城市工业产品价格却不断上涨,出现了所谓的剪刀现象。由于当时没有较为可行的金融管理措施,导致民不聊生。直到闽西党在结合实际情况、立足实际,从上至下开展开办农民银行、解放工人、积极宣传等多个有效措施,才得以解决了剪刀现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着眼于现状,在认清主要问题,通过经济手段的调节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使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革命战争除了武装起义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经济变革而实现。在《回忆土地革命时期闽西的对敌经济斗争》一文中,用闽西工农银行的建立阐述了通过增强经济实力而达到革命成功的案例。1930年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此次大会决定筹建闽西工农银行,用认捐股票、众筹资金等方式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难、红军筹钱难等重大问题。通过联系群众、发掘基层力量,在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振兴了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建设。合作经济思想作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土地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都贯彻一致,在毛泽东创建闽西早期红色信用社的过程中,便确立了“便利工农群众经济的周转,帮助发展生产”等,其核心思想与现在的福建农信关于立足三农的发展观完全一致。俗话说“独木不成林”通过合作共赢,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实现了消除剥削和民族团结。
通过对《闽西中国红色农信诞生地》的认真学习后,在深思金融发展历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此时的安宁是革命先烈们为国捐躯换来的。作为党员职工,因珍惜和平来之不易,立足自身岗位、严于律己,努力起到全方面践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从小事做起、方得始终、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