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浅谈当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策略

文章作者:武夷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8日

摘要

   所谓资产配置,是指因应投资者个别的情况和投资目标,把投资分配在不同种类的资产上,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现金等,在获取理想回报之余,把风险减至最低。它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有人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理财的烦恼,为客户量身定制一套财富管理方案是商业银行的本职工作。作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进及扩展自身业务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将从资产配置理论及策略阐述,分析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最终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资产配置、理论、问题、策略

 

一、资产配置理论及策略

  1. 资产配置的理论

      有关资产配置的理论主要有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马科维茨提出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该理论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并以数学化的方式解释投资分散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该理论的原理:

    ?1、分散原理,不同金融产品风险可以互相抵消。?一般说来,投资者对于投资活动所最关心的问题是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关系。投资者的主要意图,是尽可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组合。所以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分散化。举个例子,假如你同时投资了一家卖雨鞋的公司和一家卖太阳镜的公司,那么不管是在太阳天还是在下雨天,你的收益和损失总是均衡的。

    2、金融投资组合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度量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引入?相关系数来反映两个随机变量之间共同变动程度的数值表示。对金融投资组合来说,相关系数可以反映两种投资之间的期望收益作同方向运动或反方向运动的程度。进而帮助投资预估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

     我们可以举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例子。假设投资汽车行业的长期平均收益是10%。投资汽油行业的长期投资也是10%。假设汽车业和汽油业的相关性为-1,简单地说,汽车业挣钱的年份汽油行业亏损。汽油行业挣钱的年份汽车业亏损并且挣钱和亏损的量一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没有波动的长期回报10%的稳定收益。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负相关的行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相关性比较低的投资来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二)资产配置策略

     资产配置策略从大类上分,可以分为战术资产配置和战略资产配置。战略型策略,主要包括购买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等。战术资产配置是在既定的战略资产策略下,一旦某些资产出现某种变故,通过改变这些资产的分配以提高投资组合收益。

     在实际资产配置中,风险因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具体的资产配置均会考虑进去,比如针对风险偏好较低客户我们适用金字塔配置模型:将50%左右的资金配置于低风险、低收益类资产,构建稳健的资产组合金字塔塔基,将约30%的资金投资于中风险、中收益资产,剩余约20%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从而使投资组合更具有抗风险能力。

     

        二、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同质化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

    和国外成熟的理财产品设计相比, 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产品同质化,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的特点,国内商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大都只是停留在将证券、基金等投资市场上存在的产品进行简单地拼凑。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帐户”系列,建设银行的“乐当家”系列,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系列,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系列和交通银行的“圆梦宝”系列等等。在分析对比不同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特点不难发现,理财产品的结构功能基本相似。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理财市场缺乏正确的细分,未对投资者所需要的理财服务及产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二)资产配置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理论上,客户在资产配置方面应该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总量平衡下,保守型客户也可以适当配置一些高风险的产品。可在现实监管及操作中,产品风险等级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换言之,也就是保守型客户只能购买中低风险的产品,如果客户想购买少量高风险产品,刚必须自愿更改自身的风险等级,这与客户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缺乏大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从目前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的推广上看,存在硬件过硬、软件过软现象。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中心硬件建设十分豪华,各种配套硬件十分齐全,但在优质的理财产品服务和专业理财顾问团队的建设等软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理财顾问和服务等特质恰恰是完善的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必不可缺要素。根据国家相关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与我国目前经济综合实力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个人金融理财人员缺口十分庞大,且目前相当部分的个人理财顾问和产品经理根本没有理财资质或是资质不够,不能熟练掌握理财需要的专业知识。

 

  1. 关于资产配置存在的建议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依次解决方案如下:

      (一)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根据经济周期设计理财产品

        当下,简单地组合投资品设计出来的理财产品的竞争方式不再适合理财业务,依据经济发展周期设计的理财产品方能更好地满足理财客户的理财需求。更有利于增强自身理财产品的差异性,这对建设独具特色的理财产品以及产品品牌化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当金融市场处于繁荣期间,企业处于发展良好阶段时,资金市场将会面临资金的需求量旺盛的情况。此时商业银行设计理财产品时可提高投资型和信贷型理财产品比重。当经济形势处在动荡不定的阶段时,我国商业银行所设计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应尊崇稳健原则,可选择国债、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债券作为投资品。

       (二)注重“周期”“占比”在配置中的作用。

    在资产配置中,我们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收益、周期和金额。过去我们会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配置与风险相对应收益的产品,往往忽略了“周期”和“投资金额占比”这些因素。我们经常会误认为“周期”就是特指经济周期,或是“人的生命周期”,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已体现,不再议论,这里想闸述的是“产品周期”。提及“投资金额占比”,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从来都没有将其考虑在内。

    打个比方,一位稳健型的客户,他有100万的资产,其中有部分资金(假设10万)在两年闲置期间希望获得高收益,同时,他能容忍这10万承受30%的亏损。简单计算如下:

  2. 90万购买低风险业务收益     90*5%=4.5(万)

  3. 10万购买高风险业务收益 10*100%=10 (万)

             或者10*(-40%)=-4 (万)

  4.  期间总体收益最高为:4.5+10=14.5(万)

                   最低为:4.5-4=0.5(万)

    客户可以获得的收益区间为0.5-14.5万。

    总体看,资产配置是符合银行对稳健型客户资产配置方案的,但又与客户的风险测评相矛盾。

    为解决上述问题,银行可以根据对客户的了解,在风险测评时按“投资周期”及“投资占比”进行细化。客户经理在给客户购买产品时,需先解决客户购买的产品占比及周期是否在合适范围内,如果在此范围内,则不需要更改其自身现有的风险测评。

    以测评为稳健型客户为例,不需更改其风险测评,而需要购买中高级以上产品,其“周期”及“占比”举例如下:

  5. 五年以上购买中高风险产品的资产占比不超过8%、购买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4%、购买超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2%;

  6. 三到五年内购买中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10%、购买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5%、购买超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3%;

    三年内购买中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12%、购买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6%、购买超高风险产品资产占比不超过4%。

    (三)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理财培训机制

    出色的理财人员对于拓展个人资产配置业务的重要意 义不言而喻,因而加强人员综合知识、跨领域理财知识以及营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商业银

    行可通过鼓励理财工作人员参加各类跨行业(诸如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的资格考试,以此来提升个人职业素质,也可以通过理财专家牵头组织理财规划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理财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财工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应注重对诸如注册金融策划师、注册会计师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的引入。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金融新常态主要表现是不良率居高不下将成为常态;存款增长乏力成为常态;利差持续缩窄将成为常态。商业银行需要深刻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守住风险底线,创新转型发展,才能抓住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业务机遇,更有效率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进而实现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