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乡愁”》
文章作者:武平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6日
乡村·留住乡愁
《我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仍会常常想念这个地方。
或许提到“乡愁”,就会让人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轮浩月,牵动无数人的心绪,也唤起了藏匿在心中那或浅或深的乡愁。抚今追忆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老屋旁婆娑起舞的竹影,是母亲手中的缕缕饭香;乡愁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家乡的黄土和酿酒;乡愁是寂静夜色里的心潮涌动,是漂泊多年的思乡念意。寻根的本心让游子们的脑海中无时无刻蕴藏着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家乡模样,记忆中满满的是那魂牵梦萦的地方:一稼一禾一田园、那山那水那人家,每一颗果实、每一缕炊烟都牵动着他们的情思和久远而延亘的乡愁。就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孟浩然笔下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真切地感受到了恬静闲适的农家生活,写意简朴的田园风光景象顿时跃然纸上。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梦里的家乡总是美好的丰满的,但现实却很骨感,现在重回故土,走在乡间小路上,踏着青石板,你的所见所闻早已不再是那曾经熟悉的模样和气息:青山绿水依旧,传统农耕不再,“农忙荷锄耕陇,闲来赏花听雨”已失去了原来的底色。几十年来,农村青年甚至中年人纷纷走出家门走进城市务工,当“农民工”这些新名词兴起的时候,传统农耕劳作的景象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长期以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方面“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让农村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等严重问题。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乡愁”,一种对农村现状的“忧愁”。
说到“乡愁”,由于人们常年漂泊在外的缘故,总是把家乡想象得似抒情诗一般的美好,常常表白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认为丑化家乡就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往往忽略了对现阶段农村陋习的考量和反思。而常年在家乡信用社上班的我也辗转了好几个乡镇,农村的现象大同小异,对农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现状,看习惯了也就自然了。而我切实是热爱家乡且良心未泯,正因为如此,我才会为农村的人情的嬗变和人性的冷漠而心痛,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感到遗憾和痛心。虽然我无力改变什么,但还是想把心中的“乡愁”呈现一二:平日里农村“六合彩”赌博之风屡禁不止,一直延续;春节期间农村牌局盛行,年复一年;智能手机成于留守儿童手中的“玩具”,往往玩物丧志,荒废学业;耕读思想被漠视,宗教传统权威已被打破,唯有钱多说话才有份量,才能服众;土地荒芜趋势日益严重,农村土地多为坡地,不易耕种,劳力紧缺,人退林进,多半几尽荒芜。
真所谓,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远去”;故乡还在,但古老的宗族家训血脉早已被“掏空”。村庄日渐失去人气,宗族传统权威貌似神合,人情味也越来越淡薄,村庄犹如一株大树,尽管树叶繁茂,高耸参天,但掏空树根后,树干和树桓开始枯落和腐烂,村庄的败落已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很多人也为消逝的乡村文明而呼吁,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有人说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进程是以牺牲乡村发展为代价的,孰是孰非?谁又能理得清。
我相信,“返璞归真”不是梦,重建乡村文明更不是梦。因为那些城市建设者是为了生存长期只身在外,但并未在城市安家,他们时刻惦记着家人的健康和儿女的学业,历经多年的磨练,已经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人脉,完全具备了回乡创业发展的能力和要求,相信在政策推动、乡情感召、项目带动下,一定会尽快踏上回乡创业发展之路来回报桑梓故里,让曾经的“民工潮”变成主动返乡的“创业潮”。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是农信社应尽的责任担当。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坚持“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着力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与政府部门一起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返乡创业发展氛围,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外出务工人员从“走出去”到“雁归来”的蝶变,一起共筑美丽乡村之路,共谋乡村振兴大略。
我坚信,随着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深入,理性平衡会越来越明显,只要村民的念想不灭,农村文明、乡村振兴一定会有枯木逢春的一天。相信那时,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定将会以新的姿态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而我心中的“忧愁”已不再,有的便是诗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