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文章作者:邵武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8年06月30日
近日,读了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在他笔下的端午节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汪曾祺先生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受此感染,我也想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地处闽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松溪。故乡虽小,但传统节日的气氛却是浓厚不减。在家乡,端午节来临前的十几天,很多人家就已经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了,包粽子的材料无非两大样,一样是粽叶,一样是糯米。粽叶要当年采摘的新叶最好,用新叶包的粽子煮熟后带着一种天然清香的味道。每年的端午节前,父亲常会身挎一个大篮子到山上去采摘新鲜粽叶,粽叶喜阴凉,湿润的环境,所以有经验的人们便会在高山的溪流边寻找粽叶的踪影,父亲经验丰富,每年都有很大收获,粽叶采摘回来后,母亲就会一片一片放清水中洗干净,晾干备用。想要粽子好吃,关键还得选用当年新鲜的糯米,新鲜的糯米一颗颗呈奶白色,浑圆饱满,粒粒分明,在包粽子前两三天要在清水里泡下,这样泡出来的糯米做成粽子,色泽黄亮或洁白,有光泽,具有粽子特有的香味。
包粽子,是乡下人最热闹最红火的时刻。谁家包粽子,左邻右舍都会聚一起帮忙,一群巧媳妇,老太太围着竹匾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嘴上笑呵呵,灵巧的双手在粽叶和糯米间左右翻飞,相当灵活又默契,节日的气氛就在粽香里渐渐浓郁起来,包好的粽子可分为甜、咸两种,喜欢吃甜粽的人们会在粽子里包上蜜枣,豆沙或直接包上砂糖,煮熟之后,伴着糯米和粽叶的清香,清爽之中带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滑过舌尖,进入肠肚,令人赞不绝口。爱吃咸粽的人们口味就更多了,咸蛋黄,瘦猪肉,虾仁香菇等都可加入,各种味道口感丰富,糯米的香气夹杂着食材天然的味道,可以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有些人家也会在粽子里加碱,做成的粽子色泽金黄,米香馥郁,不爱吃碱的也可不加,不加碱的粽子白白胖胖,也自有风味。煮好的粽子,除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家乡的习俗是还要给亲戚或丈母娘家送粽子,至于其间缘由,我也说不出所以然,大概是亲情的一种联结方式吧!
在家乡,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道特色菜那就是——“黄瓜煮田螺”,据老人说,端午节吃田螺,人们的眼睛会更加明亮,为此,家乡的人们都会煮这道菜来欢迎远门的亲戚,这道菜将黄瓜特有的清香味和鲜嫩的田螺肉融合在一起,既有甘甜之味又可吮吸鲜美的螺肉,食之唇齿留香。小的时候,端午节前夕,父亲常会到田里捡田螺,那时候田里的田螺特别多,父亲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捡一箩的田螺回来,个头大的田螺和刚出生的小孩的拳头差不多大小,小的比大人的拇指头也要大些,野生的田螺壳呈灰青色,薄薄的一层,要吃时用钳子把螺壳尖尖的一端敲碎,然后浸在清水里,待田螺吐净泥沙,才可入锅。如今,农田因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田螺也早已不见踪影,想要吃上一碗天然的野生田螺已是不易。虽说市场上也可买到田螺,但是味道和小时候的记忆已相去甚远。
看着异乡村民门前种的艾草已经接近一人高了,我知道端午节就要来了,我仿佛看到家乡的人们又将砍好的艾叶和菖蒲用红绳子绑在一起,挂在家门口两侧,那艾叶和菖蒲随着轻风摇摆,散发着浓郁的艾叶香,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