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小课堂丨高考分数出炉,警惕这些诈骗陷阱
文章作者:省联社办公室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中央宣传部、公安部于6月16日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全力提升大家的防骗能力。福建农信积极响应,同步推出“反诈小课堂”,为您揭秘更多的电诈套路、送上实用防骗干货,助您牢牢守住“钱袋子”!
高考诈骗陷阱大揭秘
典型案例
浙江杭州的张女士因女儿高考失利,误信网络上所谓“花35万元可办理高水平运动员身份、低分入读理想学校”的虚假信息,向对方支付了25万元预付款。开学当天,她带女儿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前往“报到”,却发现目的地竟是一家开在学校附近的商店。
诈骗套路
(一)提前录取骗局。骗子假冒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借军事、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以不提前缴学费就退档为由,诱骗家长提前缴纳学费。
(二)内部渠道改分骗局。谎称有内部渠道能修改分数,通过低价售卖、索要保密金或发送木马链接,诱导考生填写身份信息、银行卡号等方式实施诈骗。
(三)补录名额、内部指标骗局。虚构某高校名额未满,谎称花钱可买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以骗取钱财。
(四)填报志愿指导骗局。伪装成“权威专家”并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借助中介、网站等平台,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并收取高额费用。
(五)虚假申领“奖学金”骗局。冒充高校老师或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为考生提前申请并发放奖学金、补助金为由,骗取“手续费”“报名费”等。
(六)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冒充高校招生机构工作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并要求考生将学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
防诈锦囊
1.官方核实信息:收到录取通知,通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官网、高校官方平台等正规渠道核实信息,勿信非官方消息。
2.警惕钱财骗局:警惕“花钱保录取”“分数可操作”等话术,正规招生无额外保证金、录取费等收费项目,涉及转账需谨慎。
3.保护个人隐私: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不外传,社交平台分享考试动态时避免泄露关键信息。
4.勿点陌生链接:不轻信“特殊渠道”“内部指标”等短信电话,不点来源不明链接,不向未经确认的账号汇款。
5.及时寻求帮助:发现可疑情况或确认被骗,立即保留聊天记录等证据,拨打报警电话,向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