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信贷文化的内涵及精髓

文章作者:上杭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信贷文化作为金融机构一种积淀下来的力量,在借贷双方关系和行为模式上有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在整个组织的运行中也发挥着重要影响。毋庸讳言,对有些银行、对某些即便是信贷工作者来说,既具体又抽象的信贷文化确实有些缺失,需要加强学习,强化实践,使其成为一种不灭的东西,加以扬弃,得以传承。

一、信贷文化的内涵

1.依法合规文化。这是信贷文化的根本。如果把信贷文化比作是支撑银行一片天的大树,那么,“依法合规”就是大树的根。树如果没有了根,就会飘浮,无法生存。同样,信贷文化没有了“依法合规”这根本,也就不会存在,无法传承。由此可见,无论从事怎样的信贷,都要“依法合规”。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某项业务而言,就应当在规矩内活动,不能“凭着感觉走”,更不能违规地“自我发挥”。诸如,“看见红灯绕道走”之类,在此文化中就应该“无生存之地”。

2.程序至上文化。随着电子化进程也好,管理的精细化也罢,信贷工作也同生产线一样,讲究“流程”,也就是操作上的程序。不论是那笔业务,不论管理者是谁,都是一种统一的,可以传承的操作方法。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的主人公,他本身是个流水线的工人,而工作的内容就是不停的拧螺丝,他要不拧好,下一个程序就无法进行。在程序至上文化中,流程讲究的就是,每个责任人都要在程序中充当好角色,做好本职工作,不能漏位也不能越位。前台的信贷员,A角就是A角,B角就是B角,互相监督、相互补充,不能互相置换,甚至合二为一。审批环节、领导环节也是,都要在自己的“程序”上充分地“依法合规”,不能对前面的环节进行指控,消除人为地干涉“程序”,使整个业务得以顺畅地实现。

3.分散风险文化。实在地讲,信贷本身就是风险的意思。风险是潜在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一点风险也没有”是现在的分析轨迹,不能代表未来的真正结果。是信贷就会有风险,我们也不能拒绝“风险”而不信贷,为此,关键是如何把风险控制到“流程”所设计的最低程度。也就是分散风险的文化。诸如,有的银行就讲:宽进、严审、死管。首先就是从发展的角度选择客户,给足贷款条件。其次,从风险的角度反思,不给贷款的理由。也就是找风险点(诸如信用、流动性、市场、操作、法律等等,政策、环境、道德等等)。这里要多假设条件,诸如,从其是否是基本账户、外借款项多少、是否有过度融资现象、是否存在固定资产高评融资等等一直分析到借款企业黄铺了如何处理,这样翻来覆去地分析,有助于逻辑力的增强,风险的防控,业务的正常开展。第三,贷款后,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要比看好自家孩子还要认真地进行贷后管理工作。诚然,分散风险的理论很多,诸如“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好苹果吃一半”等等。

4.信贷创新文化。“有创新才能有发展”,这道理大家都懂,无序赘言。关键是,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际,抛开“可控”这根本而去胡编乱造。诸如,房屋抵押贷款,通常是五至十年期限,而随着借款人偿还,信贷额度逐渐减少,而抵押物却没有变化,甚至是增值。这时信贷可以创新出——“小额信用续贷贷款”,就是对借款人在已经抵押的控制额度内,发放期限在前期贷款抵押物到期期间内的小额信用贷款。如果不考虑抵押物这些条件,只是依据个人征信情况创新出——小额信用贷款,私下以为,有点离谱!

5.绿色信贷文化。就是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基础,严格信贷市场准入。建立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在新建项目贷款评估、审查、审批过程中,要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是否通过有权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是否通过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是否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予以否决。

6.廉洁自律文化。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银行的稳步发展服务。切记,信贷权是公权力,不能以权谋私;在信贷工作中,往往是公权力与私有利益的较量,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二重性,即个体与社会角色,而我们应当充当的是社会角色。

二、信贷文化的精髓

信贷文化的精髓,简言之就是:摸得到,押得住,易变现。这应该是分散风险文化的内容,但是,愚以为,这也是整个信贷文化的精髓。

摸得到。就是设定抵押物时,一定要保证是“摸得到”的质物。诸如,商品房抵押,一共3层,而借款人要用第2层做抵押物,这就属于“摸不到”,属于分割抵押,“空中楼阁”策略,不易变现。

押得住。就是设定的抵押物,一定要保证在贷款期限内“押得住”的质物。诸如,不设封存等条件的可动产就属于“押不住”。还有,规划列入拆迁区域的“不动产”、房屋与所占用土地的使用权分割抵押,也属于“押不住”。

易变现。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在思考抵押防范措施时,一定要从银行和借款人发展到“打官司”时,我们“无过失”,而抵押物确实足值,且能变现。说的白一点,我们之所以要有这个措施那个手段,就是要防止借款人一旦出现不偿还时,我们可依法处置“抵押物”清偿贷款本息。为此,一定要保证所设定的抵押物是“易变现”的质物。诸如,对一个小企业而言,在设定抵押物时,一定要坚持“全额抵押”的原则,不能按照“足额抵押”方法办理。“足额抵押”方法,是分割抵押的一种,或光抵押了厂房,或光抵押了办公楼,造成功能不全,依法不好处置,易形成“不易变现”的“呆账”。

由此足见,个贷也好,小企业也罢,都得坚持“摸得到、押得住、易变现”的信贷理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有额度做的越大越好一说。可以说,信贷业务有它自身的特点,千家万户、千奇百态。不论多么缜密的制度都无法穷尽工作中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情况和问题。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现实,必须从客观出发,弘扬优良的信贷文化,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研究风险的可控性,进而作出能够确保业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