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浅析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潜藏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作者:宁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经济生活也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以及其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已经不能忽视这股新崛起的力量,原有的银行业占绝对优势地位的金融格局已经出现了裂痕。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创新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对推进我国的金融改革、金融服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首先由谢平、邹伟平在2012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提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1]。对于互联网金融也有人给出这样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以此作为依托实现资金支付、信息中介的新型金融方式[2]。”由此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互联网金融是利用新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资本的融资。

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两个组成部分:网络技术和资本。在我国,有两种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一种是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在网络上的优势,介入到金融业务中来;另一种是,金融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本优势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新业务。前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后者主要是传统金融业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而开展的新业务,本质上算是金融电子化。

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重点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3]。其本质是为需要投资理财和融资贷款的人们提供一个途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收民间的大量游资,让社会上的资金流动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从中赚得利润。

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主要特点就是:成本低(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效率高(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风险大(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潜逃等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大)、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覆盖广(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

从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1404.65万亿元,同比增长30.65%。其中网上支付业务金额为376.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72%;电话支付业务发生金额6.04万亿元,同比增长27.41%;移动支付业务金额为2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4.30%。2014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24.72万亿元,同比增长137.6%。拉卡拉、财付通、支付宝占据了超过市场90%的份额,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的冲击进一步加剧。

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商业银行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利用实体经营网点,通过柜员来办理业务,以此开展活动。通过客户经理营销,普惠服务半径内的客户。二是信息处理和收集的方式较为原始,一般采用人工收集再录入封闭的内部系统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客户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详细地了解、选择金融产品,并且只要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办理自己需要的业务,无需到营业网点进行办理。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互联网金融利用“云技术”原理,将庞大且分散的信息进行处理,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数据处理的结构化、标准化,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客户是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但是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了20%的客户,却赚取了80%的钱。80%的客户为银行做出了贡献却享受着低端服务,这些客户的流失必然会对银行造成巨大打击。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为这些客户提供了精准定位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动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根基。

虽然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银行业具有的风险评估、抗风险等能力却不是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目前大多数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余额是极少的,甚至是根据交易所需,临时从银行卡里划拨的,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方面更能得到客户的信赖,如果没有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能取得用户的信任。再者,互联网上流动的资金要转换为现金,也必须通过银行网点来实现。因此,银行业不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所能取代的。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中,蕴藏着银行业改变自身的基于。

银行业碍于服务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等因素,无法满足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逐渐实现互联网化是银行业的一大趋势。然而,如果商业银行自己建立网络平台,无法与已经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在普及是上存在较大困难。对此,商业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客户-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这样的沟通链,为客户提供使用银行卡内资金的便利,提升自身服务的便捷性,拓宽业务渠道,增加产品类型,降低服务成本,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扩大商业银行的客户覆盖面,促进银行的不断发展。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合作的最大收益就是银行为第三方支付做担保,银行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提高第三方支付在用户心中的信誉;而通过第三方支付这个桥梁,银行收获的是由于成本及技术问题无法顾及到的小资金客户,提高了银行的客户覆盖面,避免了浪费大量的精力在零散的客户上,使银行能集中资源在更重要的业务上,此外,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其保有的较大额度的备付金将成为银行吸收稳定的存款的重要来源,并且根据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信息流,也可以为银行开发相应产品,争取客户提供一个方向,借此拓宽银行的的销售渠道,带动中间业务增长。

可以说,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今天,积极融入这个潮流的银行并没有损失利益,而互联网金融分走的蛋糕并不是原先银行业手中的蛋糕,二者的合作是做大了市场,盘活了市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

[2] 陈安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 龚明华.互联网金融不能重用户体验轻风控.财经网.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