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娱乐至死》刷抖音的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

文章作者:南安农村商业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0日

《娱乐至死》的作者是尼尔·波兹曼,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深刻洞察流行的电视文化和先进的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隐性影响,警示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给沉迷于短视频,选秀,追剧的我们很多的反思,片刻的笑声之后还能留下什么思考。

书中提到:“语言是一种媒介,它是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从印刷术,到电报,到电视,到短视频,我们接受的信息更新越来越快,形式越来越丰富,黑白无声的文字变成了彩页的图片和跳动的视频。你不需要想象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它全部呈现给你,所看即所想。

我现在依稀记得小学课文里学过的一首诗的片段:“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中国!”这首诗给我印象深刻,二十几年依然脱口而出,因为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作者用每一个汉字,在我的脑海里有力的刻了一幅祖国波澜壮阔的风景画,清晨的太阳,夜晚的群星,冬天的白雪皑皑,春天的生机勃勃。这是文字的魅力,是一种永恒。

可是回想自己看过的综艺,各种名场面,看过了就看过了,好像我失去了想象和记忆它的能力,网络流行用语换了一波又一波,新出来的小鲜肉要每天住在互联网上才能认全,很多人刚混个眼熟就消失在流量的名利场上了。电视关心的是给我们留下印象,而不是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擅长的。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正热,他们曾经也是当红“小鲜肉”,现在变成了“回锅肉”,再次加入流量战,因为流量可以马上变现,但是看完之后,会给我留下什么,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说看着小哥哥小姐姐在台上努力的唱跳,现实中的我就会变成更好的自己?要说励志是真的励志,有的50+的小姐姐还在努力学习,但是看完之后我可能不会把这种励志带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中,我只是感到了励志,却不会去行动。

从电报开始,我们就遇到了信息狂轰乱炸的时代,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但是不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完全改变了我们从接受到信息,然后采取行动的比例。然后就是电视,现在火到不行的短视频,标题越来越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最好可以像口号一样,容易被记住,却也容易被忘记。我觉得文字和图片视频最大的区别是,文字提供给了我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但是图片视频本身无法再现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一切。像作者说的,它无法表现“人”,只能表现“一个人”;不能表现“树”,只能表现“一棵树”。我们无法拍出“整个大自然”的照片,也无法表现“整个海洋”,我们只能拍下某时某地的个别片断——某种光线下某种形状的悬崖,某个角度某个时刻的海浪。正如“整个大自然”和“整个海洋”无法被拍摄下来一样。苏珊·桑塔格说过:“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

在文中,作者说所有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但是写书,读书,讨论书的内容,判断书的价值,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需要我们高度的专注力,这是我现在所欠缺的,要做的事情很容易被打断,然后不相关的事情可以耗费我很多时间。比如我看一本书,一会微信响了,一会微博提醒我最新的新闻,搞的我自己好累却依然做不好事情。

脑海里突然想到一张照片是山里的孩子在学习的场景,没有像样的写字台,没有精美的文具盒,没有合适的灯光,却在笔下给了我们一片心灵净土,开始去思考学习的初心。互联网让我们可以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地球的这边有战争,地球的另一边在狂欢,外界的信息太多了,有的时候已经盖过了内心的声音,屏蔽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如何在现在的信息海洋里找到自己的一片孤舟,任他天大地大,我有我的逍遥,走进《娱乐至死》,给自己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