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仪式感,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文章作者:东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2日

这是最自由的时代,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这是最忙碌的时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加班、拼搏。如果暂时改变不了生活方式,那就只能改变生活态度;如果生活少了一点故事,那就应该多一点仪式感。

仪式感让人感知生活。

好朋友不久前刚给自己的儿子办完满月酒,他说收到了不少亲朋好友发来的微信红包,他很感谢大家的祝福,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与其说这是发红包,倒不如说就是电子转账。我大概能理解他的感受,他感到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红包”,就是我们以前常用的那张红纸。

钱,包上红纸,不增不减,最后到手的还是钱,看似没有红纸什么事。但因为有了这张红纸,里面的钱有了不一样的待遇。送钱的人非要给个好数字才显心意,收钱的人非要用双手接住才显谢意。与其说只是形式,倒不如说更像是仪式。这哪里是在手机屏幕上随手一点能比得上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做太多类似“没什么用”的事。汤圆什么时候都能吃,但到了元宵节肯定得吃一碗;现代化生活已经不再用蜡烛,但在你生日那天还是会点上蜡烛,哪怕没过一会儿就要吹掉;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就算你不倒计时日历还是会更新,但好像只有你亲口喊出“0!”的那一瞬间,才能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迎接新的一年……

生活无色无形,却无处不在。我们会去思考怎么让“生活”从抽象变得具体,变得看得见,变得能感知。所以我们给某一天,某一件事情,用某一种形式确定下来,用来提醒自己,这种形式是有某种含义的,所以要认真对待。

因为有仪式感我们学会了活在当下。当我们回忆起曾经的那一时刻,会觉得过去很美好很值得;当我们想起以后有那一刻,会对未来更加期待。

仪式感让人感知成长。

大学毕业那会儿,一边是对校园生活的不舍,不想与社会生活走得太近;一边是想赶紧终结学生时代的幼稚思想,希望能够立马到社会中自立自强。持续的焦虑,反复的困扰,让我误以为只要离原来的生活远一点,就能离自己的未来近一点。 让人感知成长。

于是,无心留恋人人珍视的毕业季,只要尽快离开就好。拍毕业照,匆匆了结,哪来什么“让时光定格在这一刻”的深情纪念;毕业聚餐,吃饭喝酒,哪来什么“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的离愁别绪;舍友一大早走了,哪来什么“我望着舍友的背影渐行渐远”的内心独白;毕业典礼跟着人潮的方向就去了,哪来什么“听着院长的致辞热泪盈眶”的动情动容。

我几乎做了所有毕业生该做的事,但一切仿佛只是在走流程。轻轻地我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甚至连挥一挥手都没有。

其实大学毕业这种事,还是需要有一点仪式感,哪怕告别的那个拥抱再用力一点,哪怕和四年的好友再喝醉一次。毕竟,有些人真的是毕业后这辈子就不会再见面;有些年少的面庞,你不去定格住以后就别想再见到这样的年华;有些风景,哪怕以后再路过一百遍,也没有曾经的那些人陪你一起欣赏。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提醒自己,大学毕业是不同社会身份的分水岭,从今往后,你可就是社会人了,你真的需要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种仪式感的存在,让人关注自我的成长。

不是说只要你刻意去做这些具有“仪式感”的事就一瞬间长大。而是有些特别的时刻,仪式感给我们的经历刻下标记,划分阶段,告诉自己这阶段和那阶段,是不一样的。当你站在今天,回头看看那一刻的自己,你会发现原来的位置,自己已经走了那么远,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成长。

看过一段话,“人烧成了灰,成分就跟磷灰石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当回事?为什么每年头尾都有个年节作为始终,为什么结婚之前之前先得有个告白和压马路的过程?为什么合法同居除了有张证之外,还得邀请亲朋好友来做一个什么用也没有的仪式?因为生死、光阴、离合,都有人赋予它们意义,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有什么用,可是你我和一堆化学成分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意义。”

仪式感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特别,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特别的事,所以我们会特别对待它,或格外认真,或心存敬畏。从而,对于生活,我们不至于随便走走过场。这大概会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是仪式感,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