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人生航向,行走在阳光下——参观榕城监狱有感
文章作者:长乐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2日
近日,长乐农商银行组织全体中层及以上干部来到福州榕城监狱接受警示教育。这是长乐农商银行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来,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的又一次实际行动。
警示教育活动中,大家参观了廉政教育展览厅,观看了因职务犯罪而被判刑的国家公务人员现身说法的视频。这名服刑人员为我们讲述了自身惨痛的教训:犯罪前他曾身居要位,曾有幸福的家庭,也曾为国家做出突出的工作成绩,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而被委以重任;但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他迈出了罪恶的一步,并就此堕落、沉沦,给社会、单位、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也把自己送入了监狱之门,失去了自由之身。他以亲身经历,剖析了犯罪的思想根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刻忏悔,发出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痛切悔恨,并告诫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约束好自己,珍惜眼前幸福自由的生活,切莫以身试法,重蹈覆辙。
看着视频和墙上的一个个案例资料,主人公昔日锦衣华服,如今却是粗布囚衣;昔日众横捭阖,如今却是惊弓之鸟;昔日高谈阔论,今日却是字字血泪;昔日前呼后拥,今日却是深陷囹圄。无不令人为之动容、唏嘘。无不折射出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的警世名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才,才能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把好人生航向,行走在阳光下。
作为一名时刻与金钱打交道的银行工作者,我们要做到慎独、慎欲、自省、自警方能守住心中的那片净土。
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严格自律,洁身自好。权力是把双刃剑,你运用得当,就能造福百姓,运用不当,只会自毁前程。权力越大,反对的声音越薄弱,腐败的本质是权力腐败,要害是以权谋私。近年来一个个“大老虎’的跌落、沉沦告诫我们,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要学会慎独,自我监督。作为农商银行的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自觉接受监督,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用手中的权利服务三农,造福民生,而不是为己谋私,要时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慎欲,“贪如水,不遏则自溺;欲如火,不禁则自焚。”即能够节制欲望,知足常乐。总结这位服刑人员及各个案例的堕落史,无外乎利欲熏心,盲目攀比,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想方设法得到,不比工作比享受,不比思想比排场,不比成绩比阔气。欲望永无止境,一旦打开欲望的闸门,便只会成为欲望的俘虏,农商银行的员工整日与金钱、账目打交道,作为支行行长,更是掌握着一些贷款发放的直接权力,面对的诱惑无数,如果一味沉溺在眼前的物质利益里,因果循环,未来总有一天会为今日的糊涂账买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逾越内控这条“红线”,不碰合规这条“警戒线”,不触法律这条“高压线”。
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时刻反省自身所作所为,自我督促,自我检讨。自省是一个排毒的过程,反复自省能够及时倾倒我们思想的垃圾,保持头脑的清醒,维持心灵的纯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作为农商银行的员工和领导,应该养成自省的良好习惯,这是预防自身腐败的关键。我们要常念“合规”紧箍咒,每日检查自身是否合规办理各项业务,是否严格遵守柜面操作规范,是否遵守信贷人员“八不准”原则,是否严守各类案防内控制度。
自警。“常鸣警钟,行举自醒”。即自尊自重,自我警戒,洁身自好。如果说自省是过滤尘埃的净化器,那么自警则是抵御侵蚀的防火墙,当然,自我警戒并不够,我们应该将自警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根深,狂风拔不起;心正,邪恶攻不破。作为农商银行的党员干部,在此次警示教育之后不能就此作罢,而应当将本次警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廉洁自律,自觉遵纪守法;常思自由之可贵,常念工作之美好,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身临其境,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监狱高墙与现实的反差,触目惊心,发人深思。面对监狱里那高高的围墙,才能体会自由的可贵;面对职务犯罪人员悔不该当初的心声,才能在心灵敲响长鸣的警钟。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参观,也是一次发人深省、启迪心智的灵魂课堂。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增强做好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走好未来人生道路每一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慎独慎欲,刻刻自省自警,远离职务犯罪,珍爱自由生活。让我们把好人生航向,行走在阳光下,以务实的精神,廉洁的作风、正义的形象、优良的业绩共创长乐农商银行更加辉煌的明天。